馬明遠 王之嶺 楊國航
摘要?以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參與主體為研究切入點,從政策環境、創新能力、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協同力度5個方面探索構建了一套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指標體系,提出了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數據的標準化處理方法和分級標準,以期為評價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參與主體的工作成效、加強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255-03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and from the policy environment, innovation ability, resource sharing,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ynergy strength five aspects to explore and built a se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x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index weigh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provide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rticipa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Regional;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1-2]。我國一直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制定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戰略,為聚集力量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實現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協同創新是解決科技資源分散和科技創新實體間彼此封閉性的重要手段,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等創新主體價值創造的過程[3],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協同創新[4]。京津冀、湘鄂贛、長三角、東北、黃三角等典型區域的農業院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等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參與主體,積極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發揮區位優勢和科技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協作成立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長三角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聯盟和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共同體推進區域農業協同創新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在參照國內學者就評價理論、指標體系構建開展的研究[5-7]和對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農業科技成果開展的評價研究[8-9]基礎上,探索構建了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用以科學衡量不同類型參與主體在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績效,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和指導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工作的開展。
1?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1?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反映的是建立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出發點。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發展水平和階段,助力查找缺點和不足,以達到為相關政府農業和科技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為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提供具體的路線和指引的目的。
1.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就是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指標要科學考慮全面性、代表性和差異性,不同層級的評價指標之間要建立起符合科學邏輯的上下層級關系,同一層級不同類別指標要做到互相獨立、互不影響,可以從不同維度客觀、公正地印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1.3?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是指不同的考核主體,對評價技術手段、時間周期、評價成本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指標的選取和釋義上要通俗易懂,問卷的設計要簡潔明了,數據獲取上要易于搜集、查找和賦值,計算方法選取上要科學規范、方便測度,做到便于操作和簡單易行,推動評價的常態化開展。
1.4?可比性原則
評價結果應當在滿足信度與效度的要求下,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要兼顧統一性和一貫性,不僅能實現研究對象整體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水平的橫向比較,也能實現同一研究對象不同時間跨度下諸如協同程度等各項指標的縱向比較,實現對發展情況的全面比較。
1.5?動態性原則
各評價指標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以更好地反映各要素的發展情況。事物是動態發展的,協同創新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目標任務與側重點,因此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動態地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調整,以滿足新的評測需求。
2?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從政策環境、創新能力、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協同力度5個不同角度分析和考慮影響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因素,探索構建了一套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指標體系(表1),用于評價區域農業科技協同主體的協同創新能力。該體系由4個層次組成,包括1個一級指標(A)、5個二級指標(B)、20個三級指標(X)組成基本框架,每個三級指標又包含若干個具體調查指標,通過對具體調查指標的調整可實現對指標體系的動態調整。
2.1?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是政策制定者進行決策時所依據的各種外部的情況、條件以及影響整個社會發展及其內部子系統發展的各種因素的聚合[10],良好的政策環境可以提高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效率,促進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示范應用。二級指標政策環境可以清楚了解創新主體所處的政策環境情況,代表的是政府管理部門等對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工作的支持力度。三級指標反映的是有無制定專門政策法規、專門規劃、設置專門管理機構開展日常工作以及設置專項支持協同創新工作開展的情況。指標數據調查獲取的是專門政策法規的數量、名稱及配套措施,規劃數量及專業領域,專門管理機構工作職能及區域創新項目金額和支持方向等的情況。
2.2?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指的是人在思維中通過對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加工消化,提出新概念、新知識、新見解的技能和本領[11]。二級指標創新能力代表的是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在研發經費、研發人員、科研儀器設備、知識產權等創新投入和產出情況,反映了評價對象整體的創新基礎和潛力。指標數據調查獲取的是自主投入和獲得的政府等研發經費支持情況,所擁有的研發人員數量,擁有的科研儀器設備數量及金額,獲得的授權專利、發表的論文、刊印的著作、注冊的商標等以及制定的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數量等的情況。
2.3?資源共享
科技資源是當今經濟社會的第一資源,已成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和提升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12]。二級指標資源共享主要涉及創新主體間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情況,包括儀器設備共享、科技交流、資源共享平臺、信息共享4個三級指標。指標數據調查獲取的是評價對象共享儀器設備的金額、數量和開展服務的次數,互相之間開展的學術交流、技術合作等的次數,以及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和檔案文獻資料等的共享開展情況。
2.4?成果轉化
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發展新產業等活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快我國農業實現創新驅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13],二級指標成果轉化主要涉及成果轉讓、技術培訓、示范推廣、轉化收益4個三級指標。指標數據調查獲取的是完成轉讓專利等技術成果的數量與轉讓金額,開展的技術培訓和服務的次數與受益人次,新技術、新產品等在區域內的示范推廣面積,所屬農業科技產品在區域內的銷售金額、市場占有率等情況。
2.5?協同力度
協同力度反映的是區域內產學研用等不同類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之間創新工作的協同程度。二級指標協同力度主要涉及任務執行、項目申請、協同創新平臺、工作落實4個三級指標。指標數據調查獲取的是計劃開展區域協同創新任務數與實際開展任務數,各級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項目聯合申請數量、金額與在研區域創新項目的數量、金額,共建的區域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創新團隊、專家工作站、創新基地等的數量,創新共同體部署的工作數與實際落實工作數。
3?指標權重與評價標準的確定
3.1?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反映的是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科學合理地確定指標的權重對整個評價體系非常重要,與構成指標一同直觀的影響著評價結果。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諸如通過專家打分確定的主觀賦權法,權重依賴于專家的主觀經驗;另一類是根據原始數據通過數學方法計算確定的客觀賦權法。為充分利用各指標數據信息,避免專家賦權等主觀賦權法的個人主觀偏好影響,保障權重的客觀性,該研究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賦值。
3.1.1?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各指標獲取數據的單位各不相同,為便于計算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方法消除各指標數據的量綱和數量級差異。無量綱化有極小化、均值化和極大化等方法,均值量化方法為最優方法[14]。該研究采用均值法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為第i項指標各數據的無量綱化值;(X)i為第i項指標各數據的實際值,(X)i為第i項指標各數據加總之后求得的平均值。
3.1.2?指標權重的計算。
由于采用均值化方法進行指標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在消除指標數據的量綱和數量級同時,保留了差異程度信息,適合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賦值。指標權重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CVi為第i項指標的變異系數;σ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i為第i項指標數據無量綱化之后求得的平均數。
3.2?評價結果等級的確認
為便于數據的比較分析,需要對所得數據進行百分化處理以便進行等級劃分。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x)為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指數;f(xi)為第i項指標的百分制賦分;Wi為第i項指標的權重。采用優、良、中、及格、差5個等級來對區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指數進行區分描述,其中>90~100分為優,>80~90分為良,>70~80分為中,>60~70分為及格,≤60分為差。
4?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探索構建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不同類型參與主體特點形成具體評價指標,并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了指標權重,適用性好,可操作性強,能夠科學合理反映被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實際評價工作中,由于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參與主體多、涉及范圍廣、地域特征明顯等特點,指標雖經反復篩選但仍面臨全面性和代表性難以充分統籌兼顧的問題,需要結合不同區域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實際進行修正完善,以更好地服務于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評價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業強,郭葉波,趙勇,等.科技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基礎與中國實踐[J].中國軟科學,2017(11):86-100.
[2] 張秀生,黃鮮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N].光明日報,2018-04-02(11).
[3] 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4] 傅建祥.以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以青島市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4):257-261.
[5] 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7] 彭張林,張愛萍,王素鳳,等.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與構建流程[J].科研管理,2017(S1):209-215.
[8] 郭雅嫻,趙夢,盧雨菲.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22):78-81.
[9] 賈敬敦,吳飛鳴,孫傳范,等.農業科技成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5,17(6):1-7.
[10] 李忠尚.軟科學大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11] 蕭浩輝.決策科學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劉雅軒,王曉丹,羅棟.國外科技資源管理信息化的實踐及其啟示[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1,43(5):23-28.
[13] 朱照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權益分配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
[14] 張衛華,趙銘軍.指標無量綱化方法對綜合評價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