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術界大多從言語行為角度研究政務微信語言,關注政務微信該如何說話,對誰說話的問題。但是政務微信語言本質上是一種修辭活動,其言說效果,不僅和表達者有關,接受者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運用接受修辭學理論對政務微信語言的修辭接受進行探討,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政務微信語言的修辭接受特點和言說效果。
關鍵詞? 政務微信語言;修辭接受;開放性;社會性;選擇性;個體性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8-0046-03
隨著政務微信的興起,政務微信語言已經成為國內外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之一。但大部分的學者致力于從言語行為角度探究政務微信語言的表達者是如何言說,對誰言說,較少從接受者的角度對政務微信語言進行探討。政務微信的言說效果不僅和表達者密切相關,還和接受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過于強調表達者如何言說,沒有考慮接受者是否認同或喜歡,不僅無法使言說效果完成由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還可能會造成表達者和接受者相互博弈,導致“信息減值”。
在國內,修辭學家譚學純對修辭接受作了長期探討,出版了著作《接受修辭學》,強調修辭不能缺乏對接受一維的研究。政務微信是一種修辭活動,“從編碼到解碼,都離不開接受者和表達者的互動。”[1]接受者如何接受所表達的世界,是政務微信語言研究留給我們的一個努力方向。
要深入探討政務微信的言說效果,須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對接受的可能性和潛能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政務微信修辭活動中表達者的修辭信息選擇和接受者的修辭接受特點的關聯關系角度對政務微信的修辭接受現象做出宏觀解釋,并結合具體的政務微信的修辭文本進行分析。
1? 堅持接受主體的開放性
“修辭接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修辭信息,更重要的是證明接受的可能性和接受者的潛能。修辭接受只是一次性完成的、同時又是無數次接受的積累與綜合?!盵2]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增加了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及時性、共享性。為了被微信使用者接受和認同,政務微信的表達者充分開發了修辭接受的開放體系。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語用手段的多樣性
為了拉近和受眾的心理距離,政務微信自覺進行了調適,利用新媒體多樣的語用手段,或用文字與受眾進行對話、互動,發揮線上線下的聯動作用;或用符號、圖像、漫畫、動畫等多模態形式展示直觀視覺沖擊,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或用視頻還原已逝情景;或圖—語互文,增強表達的主旨。
政務微信語用手段的多樣性是政務機構基于受眾設計理念的一次自覺的語用調適。這種語用調適是遵循網絡語境的語用特征,是政務微信的表達者的一次與接受者(微信網民)語用興趣、特征相符的言語表達調整。
1.2? 敘述視點的多角度性
接受者言的認知是經驗化的。為了激發接受者經驗世界的恢復,很多的政務微信積極構建了多角度的敘述視法,運用不同的人稱轉換和敘述模式,為引導接受者建構起了一個開放的修辭接受系統。
1.2.1? 第三人稱+第二人稱的相互補充
例1:綜治中心是平安建設的重要平臺,是社會治理的“大腦中樞”,肩負著筑牢平安建設“第一道防線”、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使命,責任在肩,如何擔當?今天的【今天我當班】記者走進了端州區睦崗街道綜治中心,為你呈現綜治工作者默默無聞的日??s影。他就是今天的主角——端州區睦崗街道黨工委委員綜治中心專職副主任陳志權。(法治肇慶? 2019年3月5日)
例1用第三人稱內視角的模式進行敘事,接受者只能通過文本獲知“他”的所作所為,而無法介入他的內心感受。法治肇慶運用第三人稱敘述,向受眾講述陳志權一天之內不同時間段的工作內容,保證了故事的完整性、真實性,同時運用第二人稱“你”作為敘述對象,在人稱的跳躍與轉換中完成了人物的介紹和事實的報導,通過多角度的敘述視點使得修辭文本的接受者建構起了一個恪守盡職,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法干警的修辭幻象。
1.2.2? 故事外的人物視角+故事內的敘述聲音
例1:9名消防隊員進入深山的這一路上,營救了很多逃生的群眾,而又從他們口中一次次得知,里面還有人。“選擇”是除了現場的困難外另一個讓他們感覺到艱難的部分。因為前面一切都是未知的,被困者的位置,受傷情況,他們不知道,前面還會有什么危險,他們不知道,但是,張繼升說,他們知道的是指揮部在等待著他們的消息,他們知道的是必須前進。(中國消防2018年11月29日)
例1中國消防以故事外的人物視角講述消防員救災的故事,通過作者的敘述和見證,為修辭文本的接受者建構起了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的中國消防官兵形象。同時,穿插被訪問者(消防人員)的個人敘述聲音,講述他們的救災故事,巧妙地將故事外的人物視角和故事結合起來,體現敘述視點的多角度性。
2? 遵循接受主體的社會性
政務微信語言的出現一方面離不互聯網這個網絡語境,另一方面與表達者、接受者的觀念調整密切相關,都要遵循接受主體社會性的條件。
2.1? 網絡語境
“政務微信語境是基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網絡語境”[3]網絡的資源共享,共同參與、瞬息萬變催生了現代人追求個性張揚的心理。人是一種社會存在,同樣的也催生了追求自由、獨特的社會心理。
網絡是當代生活的一面鏡子,網絡的發展沖擊著漢語的形態變異,各種新的詞匯、字符、語用層出不窮。特別是微信的普及化,使得網絡語言越來越受到微信網民的接受與追捧。社會的變革必然要求政府機構以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為平臺借鑒網絡流行語、淘寶體、甄嬛體等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技巧,以實現修辭行為與交際對象相切合,更好地提高言語的修辭效果。
“任何一種新的思維樣式、新的時代精神,都需要一種與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狀態相對應的新的語言形態,一種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的充滿生命力的現代語言?!盵4]經受了網絡語言的浸染,作為修辭活動的表達者(政府機構)不再以批判、挑刺的眼光看待網絡語言,而是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甚至自覺參與到網絡語言變革和創新的浪潮中。
2.2? 觀念調整
網絡語境下,越來越多的網民具有尋求個性的明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語言,他們同樣希望自己的言語交際對象的言語表達能夠與他們處在同一頻率上,渴望在政務微機構上情下達的過程中感受到親民活潑的話語基調,溫婉親和的話語方式的浸潤。作為政務微信的表達者(政府機構)要順利實現上情下達的政治目的,就不能離交際對象的語話角色期望太遠,就必然要接受并適應這種言語變化,以獲得政務微信的接受者的認同,提高話語的可接受性。“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說,修辭活動之所以產生,正是表達者重視接受者的結果。由于接受者的潛在干預,使表達者在產生表達行為之前,往往先考慮表達效果,并選擇相應的修辭手段,以獲取預想的結果?!盵5]
政務微信出現的個性化的語言正是政府機構立足于機構職能、公共服務并積極構建一個富有親和力的政府機構形象的積極修辭行為。政務微信個性化語言的出現和豐富,是構成修辭活動的表達者在互聯網語境下,基于接受者的話語接受能力和話語接受心理,對話語角色的調整、創新與轉換。
3? 突出修辭接受的選擇性
政府機構為實現修辭效果的最大化,突出修辭接受的選擇性,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平民的視角選擇修辭信息、用故事來講理。
3.1? 以受眾的視角選擇修辭信息
為了贏得受眾的歡迎和喜愛,越來越多的政務微信放棄了官方視角和中介視角,選擇從滿足受眾接受的視角進行了信息的選擇和定位。例如法治肇慶的《今天我當班》欄目就是一個典范。例如3月5日的《今天我當班丨奮斗的肇慶綜治人,為居民守護平安夢》這篇推文以時間為軸,“從8:20開啟一天的工作”“9時,綜治中心前臺已來了幾名來訪群眾”“9點30分陳志權剛送走了一名來訪者,另一名群眾緊接著走進了綜治中心”“10點30分”“回到辦公室已將近12點了”“當天下午”按照一天的上班時間,向廣大民眾真實展示了綜治端州區睦崗街道黨工委委員綜治中心專職副主任陳志權一天的工作情況,讓作為老百姓的微信網民們近距離地了解了基層干部的工作情況。受眾視角的選取,時間的線性安排,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修辭的形成過程中,表達者實際上已經考慮到了接受者的接受,也就是說,接受者實際上已經參與或影響到了修辭的形成和創造。”[6]法治肇慶從滿足受眾的接受視角出發,選取了公職人員一天平凡瑣碎的工作小事,既讓微信網民近距離看到了公職人員的忙碌與盡責,又以小見大,通過一個人折射出肇慶市一群默默奮斗,堅守平安夢的公職人員形象。
3.2? 以故事切入修辭接受角度
“在某種意義上,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接受角度,往往也就選擇了一條獨特的與表達者對話的路徑。”[7]很多的政務微信都是善于用講故事的形式為接受者提供進入對象的切入點。讓事實來說話,讓網民們看得見,已成為政務微信號贏得受眾信賴,提升公信力的一個主要手段。
例1: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喝酒會麻痹大腦,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可是依舊屢禁不止,有些人為此還付出慘痛的代價。最近發生了幾起事故……(蘇州公安微警務2019年6月20日)
例1先是呼吁大家喝酒不開車,接著指出喝酒開車的危害。為了說明喝酒開車的危害性,蘇州公安微警務選用幾起事故,用通俗語言講述了“喝酒不開車”的道理。以故事切入修辭接受角度,既真實可感,又能引起接受者的警醒,實現通過幾起事故的慘痛教育達到“喝酒不開車”的勸說效果。
3.3? 以移情策略達到修辭效果
“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它既有語用一語言的問題,也有社會一語用問題,涉及說話人如何刻意對聽話人吐露心聲、表達用意,聽話人如何設身處地來理解說話人言談的心態和意圖?!盵8]政務微信的表達者為了實現修辭效果的最大化,從接受者的視角出發,巧妙運用了移情策略。
例1:記者走出綜治中心時,不禁回憶起一句名言警句: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法治肇慶? 2018年7月25日)
例2:我們用平安守護肇慶的幸福生活!你的滿意,將讓這張“平安”名片更閃亮?。ǚㄖ握貞c 2018年7月25日)
例1中名言警句的使用具有感召性,能給人信心,催人奮進,能給能喚起接受者的參與性。例2中,第一人稱復數指示語“我們”,說明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所有肇慶的政府工作人員的立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心理,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好感,易于被接受者接受。
4? 兼顧接受主體的個體性
4.1? 信息接受者的特殊性
政務微信的接受者是基于互聯網的微信用戶,政務微信的信息接受者不是單項接受信息的受眾,而是能夠和政府進行媒體對話的對象。他們既有來自同一地域的民眾,又有相隔千里的陌生人;既有精英階層,又有普通大眾;既有政府人員,又有平頭百姓。這些不同的個體卻都是政務微信修辭活動的解碼者。為了兼顧接受者的個體差異,提高接受者的解碼能力,地方政務微信語言呈現出了地域差異性。例如:
例1:成都的早餐真沒得啥子好吃的,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今天的早餐吃啥子?選擇也不是很多,就幾十種~(微成都 2019年5月16日)
例2:廣東多地發出高溫橙色預警,空調冷飲Wi-Fi才是真愛,廣仔表示只想鉆進冰箱里。然而前腳剛出辦公室,后腳就踏進了烤箱。(廣東發布2019年7月18日)
例1和例2中的政務微信語言都帶有各自的地域特點?!皼]得啥子”“吃啥子”是四川話,“仔”卻是廣東方言的標志特征。地域方言的使用,很容易激起修辭接受者的地域認同感,親切感也會油然而生。微成都和廣東發布考慮到了接受者的個體差異,借助方言詞匯,有效地贏得了受眾的喜愛。
4.2? 信息接受者對新媒體語言的認同
微信語言“是一種體現代代年輕人生存和思維狀態的新語言”[4]。為了融入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政務微信自覺不自覺的“去權威化”,加入了流行語、符號、表情,并積極構建平等親密型的話語溝通模式。這種個性化、平等化的網絡語言符號也越來越為微信網民們所熟悉和認同。
例1:消防蜀黍也需要“好運鴨”。腹肌練出來鴨,崗位考核都通過鴨,社會救助多一些理解鴨,全民安全意識多一些鴨,火警少一點平安多一點鴨,假期可以回家多陪爸媽鴨,父母身體健康我們少牽掛鴨,有個女朋友且能理解我的工作鴨(中國消防 2018年12月9日)
例1的“蜀黍”是“叔叔”的諧音,“好運鴨”是在網絡詞語“小黃鴨”的基礎上進行的仿擬。這些新詞的使用是政務微信的“政治性格”逐漸弱化的特征,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迎合了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心理。排比句的使用,更是讓受眾一下子感受到了消防人員的不易。這個例子雅俗并用,接受者在進行信息解碼后,很自然地對消防官兵充滿了敬佩和感激。
5? 結束語
“表達和接受,構成修辭活動的兩極,兩者統一在同一的言語交際過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表達者提供獲取言語交際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5]政務微信語言本質上是一種修辭活動,其言說效果,不僅和表達者有關,接受者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深入地了解政務微信表達者對修辭信息的選擇與接受者的修辭接受特點的關聯關系,才能實現修辭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林斌.關于譚學純接受修辭學的一次歷史性探察[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13.
[2]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04.
[3]葉惠美.網絡語境下政務微信的話語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8,4(20):23.
[4]申小龍.中國網絡言說的新語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1,18.
[5]譚學純.接受修辭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38-39,7.
[6]蔡永貴.從接受修辭學的角度解讀古漢語倒裝句[J].寧夏大學學報,2014:12.
[7]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25.
[8]何自然.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9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