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歌劇作為依托西方歌劇發展而來的音樂戲劇體裁,在新時代背景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如何構建具有國際視野、專業化和前瞻性的中國民族歌劇發展模式,更好地發展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多元性和與時俱進的先進性值得深入思考。
【關鍵詞】民族歌劇;中華文化;傳承;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勢頭,如何利用歌劇這種外來體裁來堅持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意蘊,成為了中國民族歌劇的重要使命。
中國民族歌劇既不是西方歌劇的生搬硬套,又明顯不同于中國傳統戲曲。民族歌劇之所以稱之為歌劇,在吸收、演化西方歌劇基礎之上,與中華文化相結合的歌劇樣式,即中國民族歌劇既受到西方歌劇影響,又以各種形式結合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或是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營養,或是借鑒中國傳統音樂,亦或從取材自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學寶庫,因此中國民族歌劇是最能夠全方位體現中華文明的音樂戲劇體裁。
通過中國民族歌劇堅持和發展中華文化意蘊,不僅有利于正確處理多元文化融合,有利于化解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風險,更有利于在新時代以嶄新的思路繼續堅持和發展中華文化。
一、中國民族歌劇發展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而來,以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成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中國音樂也秉承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胸襟,琵琶這一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就是由西方傳入。中國戲曲藝術在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同時還有傳承困難的窘境,因此也在尋求自我突破與轉型,主動求變是中國京劇當前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從日漸興盛的“新京劇”就能初見端倪,這些新京劇在樣式上從西方戲劇、歌劇、流行歌曲中吸收了很多元素,包括敘事手法,唱法等都有所改變,體現出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而歌劇體裁本身即是音樂創作、戲劇創作、舞臺設計、音樂表演、戲劇表演、服裝道具、語言文學等多種藝術門類的高級綜合。西方歌劇世界中的“民族歌劇”產生比中國民族歌劇要早的多,這種強調“民族性”的藝術發展是啟蒙運動后各國民族的文化自覺的產物,自此民族意識在政治、社會、文化中迅速發展。至19世紀中葉,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歌劇傳統完全成型,東歐各國也形成了所謂的“民族樂派”。歌劇在民族樂派的興起過程中具有突出的意義,這些民族樂派作曲家創作的歌劇在題材、故事、人物中有鮮明的民族自尊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即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音調、節奏與和聲語言。捷克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嫁娘》,俄國的格林卡的《為沙皇獻身》、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柴可夫斯基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同時這些“民族樂派”歌劇作品也同樣借鑒了意大利、法國、德國的歌劇傳統,并與其自身民族的文化元素有機集合,使之最終成為了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民族歌劇作為一種重要的歌劇體裁,同樣可以利用這些多元藝術門類,也同樣可以借鑒歐洲民族歌劇的發展經驗,以多種形式發展中華文化。首先在劇本上可兼容“一帶一路”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精華;也可使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學資源;亦可以在音樂創作中使用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國民歌、民族曲調、甚至是戲劇板腔;同時可以在舞臺呈現上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戲曲元素。正如20世紀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從中國的戲曲中借鑒,發掘出敘事體戲劇中的間離手法,成為了德國戲劇學的重要成就。
此外,西方歌劇世界中“異國情調”一直是歌劇審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西方歌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而其中就不乏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借鑒。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有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借鑒,雖然其中不乏東方主義的臆想與歪曲,但是其故事取材自中國傳說,而且直接在曲調上借鑒了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成為了意大利歌劇的經典。法國作曲家雷哈爾的歌劇《微笑王國》故事則更為直接地展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其中故事講述了中國官員與法國貴族小姐的凄美愛情故事,其中蘊含著中西文化的沖突下人性的和解,成為了法國歌劇的經典。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不僅僅是中國民族歌劇可以對其他文化有吸收和借鑒,西方歌劇也在借鑒和吸收中國文化元素,這種跨文化交流在歌劇體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應堅持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正確處理多元文化差異,彰顯時代主旋律。
二、中國民族歌劇發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多樣性
中華文化不僅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還具有博大精深的多樣性。在近當代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中,就已經展現出了這種多樣性。
一方面,中國民族歌劇借鑒中國傳統戲曲。戲曲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傳遞民族自信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獨特的審美氣質。正是基于此,中國民族歌劇更能從中國戲曲中汲取養料,同時也對中國戲曲的傳播與推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例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江姐》等早期歌劇中直接取材于中國地方戲曲、中國民歌和民間音樂素材,借鑒中國戲曲創作道路,采用板腔體的音樂結構。郝維亞的歌劇《畫皮》(2018)作為一場當代歌劇,在作曲技法大膽求變的同時,在角色聲部配置上使用了京劇中的旦角以及完全的民族樂器伴奏,可謂是一次大膽的突破。楊燕迪教授對“這一大膽‘招數持完全贊同甚至贊賞的立場。”認為“京劇旦角獨特的念唱風格為女鬼的人物塑造營造了一種天然的另類音響色彩”
另一方面,中國民族歌劇取材上充分挖掘中國文學和歷史寶庫。取材自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學的民族歌劇,例如雷蕾的《西施》《趙氏孤兒》、關峽的《木蘭詩篇》《蔡文姬》、周龍的《白蛇傳》等;取材自中國現代文學名著的民族歌劇,例如莫凡的《雷雨》(取材自曹禺的同名話劇)、施光南的《傷逝》(取材自魯迅的同名短篇小說)、金湘的《原野》(取材自曹禺的同名話劇)、郭文景的《駱駝祥子》(取材自老舍同名小說)、李云濤的《檀香刑》(取材自莫言同名小說)等。
還有一方面,中國民族歌劇也與當下的現實主義題材相結合,反應新時代中國人的奮斗的,例如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呦呦鹿鳴》等。
中國歷史、文學、戲劇和民間音樂具有深厚的底蘊,而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一直承擔著重要的文化、社會、政治作用。當前,這些多元的中華傳統文化自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地方戲曲、民間音樂面臨推廣和傳承上的壓力,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和發展之路也并非一路順風順水,許多民族歌劇盡管借鑒和吸收了中華文化元素,但是仍然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可見如何在歌劇形式與中國傳統戲曲、傳統民間音樂之間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彰顯和傳承中華傳統藝術精神仍需要不斷探索。
三、中國民族歌劇發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的先進性
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絕不是靜態的,中華文化的發展也是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俱進,以嶄新的思路在發展,中國民族歌劇應該建立具有國際視野、專業化和前瞻性的發展模式,民族歌劇發展不能固步自封、偏居一隅。居其宏曾指出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經歷了兩次大的分流與綜合,藝術觀念、審美趣味和風格樣式多元化時代,歌劇在自我完善。
利用歌劇體裁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積極拓展和推廣中國文化,將中國民族歌劇這種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容易被全球觀眾接受的藝術形式推而廣之,在更深層次上推廣被全人類普遍接受的中國民族文化精華,用中華文化的音樂、語言、形式來創新出符合全人類精神需求的高水平的民族歌劇。
在新時代文化多元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已為中華文化的推廣起帶動作用,解脫了固有思想束縛,破除單一化、類型化、模式化的弊病,提倡全球化、人性化、多元化精神。近幾年一批旅居海外的中國歌劇作曲家創作了一批容易被西方觀眾所接受、認可的中國歌劇,例如譚盾的《秦始皇》《馬可波羅》、盛宗亮的《紅樓夢》、周龍的《白蛇傳》、杜韻的《天使之骨》等。中國歌劇也開始在海外巡演并獲得好評,如郭文景的《駱駝祥子》。這些作品中不僅僅有現代派作曲技法,而且很好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歷史和音樂元素,為民族歌劇走向全球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結語
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能為發展中華文化提供絕佳的契機,不僅有能正確處理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與沖突,化解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更能體現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多元性和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我們仍需要不斷努力探索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規律,使中國民族歌劇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觀眾的普遍贊譽與認可,植根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從實質上推動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歌劇事業的良性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向全人類分享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劉宏森.“青少年走進傳統文化的思考——“新京劇”的啟示”[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
[2]居其宏.“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的大分流與再綜合”.歌劇綜合美德當代呈現[J].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楊燕迪.“以現代思維開掘傳統——評歌劇《畫皮》兼談當前中國歌劇創作中的若干問題”[J].人民音樂,2019.
[4]劉愛珍.“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J].藝術百家,2008.
作者簡介:許朦朧(1989—),女,安徽績溪人,碩士,浙江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