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要:世界經濟形式瞬息萬變,我國的貨幣政策也會隨之進行調整,在緊縮的貨幣狀態下,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會更加的困難,而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和發展,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式。本文主要從供應鏈金融視角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 中小企業 ? 融資
一、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處境分析
眾多周知,中小企業由于受到各方面限制,貸款非常困難,它們不能直接像上市企業一樣,直接通過股票、債券等直接進行融資,通常都是需要向銀行進行貸款,但是它們自身缺少能夠用作抵押的資產,難以滿足銀行需要的發放貸款條件,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得到可發展的資金,但是中小企業數量較多,不僅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還為很多人提供了合適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中小企業的存在以及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所以幫助其解決融資難問題很有必要。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從信息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進行評估時,主要考慮的是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并且中小企業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其讓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不慎重考慮。
中小企業發展往往欠缺規范,為了利于辦理貸款,財務報表可能會作假,信息缺少透明度,并且很多企業家初步創業階段,經營能力又難以進行精確的評估,所以銀行為了對抗潛在的高風險會提高貸款利率,這就使得很多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從而使得風險較低的企業最終退出了融資市場,這被稱為逆向選擇。
一些企業借貸成功之后,銀行開始面臨道德風險。一些企業因為貸款率高,所以可能傾向于將其投資到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但是為了避免銀行的監控等,會給銀行提交假的投資項目和財務報表,使得銀行無法具體了解企業的具體財務發展情況,最終很多企業也無法按時歸還貸款,這使得中小企業的信用度下降,使銀行后期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核更加嚴格。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交易成本較高,銀行辦理每筆貸款要進行的工作內容是相同的,比如核實信息、進行調查監督等,但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貸款少且風險大,銀行獲得的收益低,同時企業自身還會面臨高額的利率,所以這使得中小企業和雙方都不愿向對方進行交易。
三、國內金融實踐中“融資失靈”的問題
目前為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國家相關部門也出席了一系列政策,幫助其進行融資,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還是難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表現有:
第一,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給予國有銀行上調利率的權利,國有商業銀行需設立專門機構,處理中小企業貸款問題。雖然政策對中小企業有利,但是這無疑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和負擔,可能刺激中小企業的投機行為。第二,設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第三方擔保機構如果沒有能力,仍然無法改變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還要承擔貸款的風險,經營難度大。第三,建立中小企業商業信譽評價系統。這個方案非常有利于信息化透明的建設,但是目前機制尚不完善,短時間內難以發力,需要長時間的調整和完善。第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以及非正規金融。雖然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中小企業的貸款問題,但是,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制度混亂,沒有很好的為企業服務。
四、供應鏈金融破冰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供應鏈金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為解決產業鏈上下游的融資問題而生,它的出現為物流企業盈利,中小企業融資、銀行貸款業務帶來了福音。
(一)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供應鏈金融主要是商業銀行的一個業務領域,從企業層面看,它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通道。具體指銀行向客戶(核心企業)提供融資和其他結算、理財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及時收達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銷商提供預付款代付及存貨融資服務。
(二)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也在不斷完善優化,目前在國內外供應鏈金融的實現方式主要有:物流業巨頭泛金融化;商業銀行的供應鏈拓展;核心企業的供應鏈擴展。
(三)供應鏈金融的優勢特征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如果能夠消除這種問題那么就能使融資難的情況得到改善,供應鏈金融的優勢恰好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1.供應鏈金融具有信息共享性。傳統的信貸方式,銀行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基本只能靠企業提供的資料,具有狹隘性,而通過供應鏈由其合作伙伴進行了解,不僅真實可靠,還可以形成信息網,對于貸款前的信息審核以及后期款項的應用經營情況等都可進行監督。信息共享幫助緩解了融資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情況。
2.供應鏈金融具有融資整體性。供應鏈金融,基本囊括了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而且有短期業務和長期業務,具有整體性。
3.供應鏈金融具有風險可控性。由于供應鏈金融涉及到的企業較多,整個經營鏈路都可以進行有效把控,所以銀行對于資金的流轉能夠及時了解,有效規避風險。
4.供應鏈金融具有關系長期性。供應鏈上的企業是長期合作關系,為了共同發展目標,會協力合作,使得供應鏈金融也會具有長期關系存在。
5.供應鏈金融具有業務外包性??梢晕袑I融資服務機構為供應鏈中的企業進行服務,做好貸款流程等,使業務辦理更加高效。
五、供應鏈金融實踐中的問題和建議
(一)供應鏈金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不健全。由于供應鏈金融出現較晚,且相關部門對其業務內容不夠了解,所以很多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保障銀行和企業各自的利益。
2.信用評價體制不完善。供應鏈金融考察的是企業真實業務的進行情況和合作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征信情況,但是我國社會信用收集系統還處于發展階段,影響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
3.信息技術發展滯后,信息共享程度低。貸款業務比較復雜,很多環節需要人工進行,且勞作強度較大,沒有有效利用現在的互聯網信息化技術,難以信息化共享,造成了成本提高。
4.核心企業供應鏈管理意識薄弱。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國外應用供應鏈金融解決融資問題的企業還不是很多,不足全部企業的20%,國內遠遠低于這個數據。
5.國內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單一、財務效率不高。國內供應鏈金融發展較晚,且發展緩慢,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模式。
(二)政策建議
我們可以從供應鏈金融的政策環境、理論創新與企業運作創新等多個方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調整。
1.完善金融環境。相關部門要根據供應鏈金融的情況以及未來發展,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使其發展能夠規范,促進企業融資的實現。
2.構建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控制信貸風險。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運作,需要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支持,所以盡快建設完善信用評級體系很重要。
3.搭建信息共享平臺。需要由政府出面進行主導,企業和銀行共同參與,做到信息、資源共享,并且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網絡化交易等,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4.重視核心企業培育,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一條供應鏈上,有重點企業,所以加強重點企業的培養,帶動整個鏈路的業績非常重要。
5.做強、做大物流業,“三流”合一。目前,金融物流服務是物流公司利潤的很大來源,供應鏈金融主要可以幫助解決融資問題,它需要和物流進行配合,所以發展物流業有利于供應鏈融資的發展,將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流合一,帶動供應鏈金融業的發展。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出現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了新的模式,并且它的發展前景良好,為銀行對業務的整合,以及業務的拓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力量。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的出現和發展,我國的物流業發展迅速,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做了重要貢獻,是供應鏈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并且它利于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總之,供應鏈金融有利于幫助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靜,吳立源.基于“互聯網+”視角下供應鏈金融的研究綜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8,No.543(06):59-61.
[2]田江,陳晨.第三方物流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供應鏈金融視角[J].科學與管理,2016,36(2):65-71.
[3]蔣曼曼.供應鏈金融視角下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7(2):140-142.
[4]楊歡歡,宋曉黎.基于博弈論視角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11):125-128.
(作者單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