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蘇
摘要:吉安廬陵古村是江西重要歷史文化資源,也是傳承廬陵文化的符號載體,給人們提供了審視地方宗族文化、科舉文化、禮儀慶典、建筑風格的特別視點,是人們考察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的重要對象。課題組以渼陂、燕坊、釣源等古村為拍攝對象,以視覺人類學的形式制作系列紀錄片,用紀實影像展示廬陵古村的宗族繁衍、風俗民情、鄉村民居等,實踐紀錄片“文獻資料”的文化功能。
關鍵詞:“廬陵古村”紀錄片 渼陂 燕坊 釣源
江西吉安廬陵古村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贛派民居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同時還能給人們提供審視地方宗族文化、宗教文化、科舉文化、風俗人情、禮儀慶典、民間藝術等方面的獨特視點。作為廬陵文化的重要載體,廬陵古村是展現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文化符號,也為學術研究切入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考察對象。然而,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廬陵古村落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景觀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高度重視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和留存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項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傳承文化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江西省文化廳資助下,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成立課題組進行了“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的創作攝制。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的創作意義
紀錄片藝術是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和影像形式,由于對客觀真實的美學追求和記錄現實的制作方式,紀錄片具有再現歷史的文獻資料的重要價值,以影像記錄的方式對廬陵古村進行紀錄片制作是保護和留存歷史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不僅是對廬陵文化的一次影像記錄,也是對廬陵地區宗族文化、祠堂文化、風俗文化的一次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呈現。它既深刻地反映了廬陵古村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宗族的繁衍,又揭示出廬陵古村居民風俗民情與各種禮儀典制之間的關系,對廬陵文化的影像記錄不僅可以為后來者關注和跟進廬陵古村文化研究提供客觀詳實的影像資料,同時由于影像資料本身具備的巨大的傳播特性和影響力,紀錄片也是對廬陵古村文化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傳播與推廣,切實實踐了紀錄片的“文獻資料”的文化功能。
課題組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廬陵古村落——渼陂、燕坊、釣源作為拍攝對象,以視覺人類學的制作方式進行影像紀錄片的創作。由于紀錄片具有記錄生活和還原歷史的文化功能,因此該系列片不僅是對廬陵古村歷史文化、建筑樣態和風土人情的客觀真實記錄,而且還具有文獻資料的重要價值。紀錄片曾被格雷爾遜譽為“參與社會進程”的“現實主義的錘子”,后被創作者廣泛運用到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之中,如《漂網漁船》《夜郵》《藏北人家》《沙與海》《鐵西區》《舌尖上的中國》等傳世名作。攝制人員試圖用紀錄片的文化形式對廬陵古村落的鄉村宗族文化進行影像表現,真實記錄它們的歷史傳承、宗族淵源、建筑形態、村落布局及人文環境,考察廬陵鄉村歷史的發展沿革,用影像探尋中國式宗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繁衍。人們有必要利用影像記錄的創作方式,了解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往事,認知一個曾經繁華的鼎盛時代,從古村的牌坊和祠堂中體會古廬陵政治、經濟和文化鼎盛的奧秘,從古籍和楹聯中讀取廬陵先賢留下的家訓和族訓,傳承和撒播廬陵文化的精神血脈,讓更多的廬陵古村被人們及后世了解。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對廬陵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對于廬陵古村后續的相關研究和廬陵古村的影像創作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其次,在創作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新命題,無疑會給相關研究創作者展開探索提供一些新角度,這對于廬陵文化研究的深入拓展是頗有裨益的;再次,它能引起廬陵地區的人群的關注,喚起人們對廬陵古村文化鄉愁的記憶,加深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從而促進廬陵古村的繁榮發展;最后,“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以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方式進行廣泛傳播。這不僅是對廬陵文化的一次傳播和弘揚,同時也能吸引外界大量的關注,喚起人們對古村文明的文化思索,為廬陵古村的建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這對廬陵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廬陵文化的精神血脈的當代傳承將會大有益處。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攝制過程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攝制是由江西省文化廳資助立項的藝術科學規劃課題, 2015年立項,項目名稱為“廬陵古村的影像化傳播——以渼陂、燕坊、釣源為對象”,以廬陵古村為研究創作對象,以攝像錄制的方式進行影像資料的記錄。江西吉安古稱廬陵,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3個,特色歷史文化名村12個。攝制人員以視覺人類學的制作方式進行影像紀錄片的創作,按照計劃預計呈現一個“廬陵古村系列”的影像紀錄片。紀錄片共為三部,分別為渼陂篇、燕坊篇和釣源篇,總時長約75分鐘,每部紀錄片約25分鐘。這些古村各具特點,渼陂以明清建筑為主,融宗教、祠堂、書院等文化形態于一體;燕坊上可追至南宋,村內宗祠、牌坊、民居、古井保存完好;釣源則村落建筑格局呈八卦狀,居民奉歐陽修為宗。紀錄片對廬陵古村落的鄉村宗族文化進行系統表現,用紀實影像去真實地呈現它們的宗族淵源、建筑形態、村落布局以及生存環境,考察廬陵古村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沿革以及鄉土風俗人情,用影像記錄的創作方式來探尋中國式宗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繁衍,希望能夠體現出重要的文獻意義和文化價值。
經過多方協調和細致籌備,攝制人員對渼陂、燕坊、釣源等古村進行了大量的親身走訪和實地考察,并與當地政府單位、旅游管理部門、當地村委會取得聯系,整理和采集了大量的圖片、視頻、文件、數據等第一手資料。另外,攝制人員通過各種渠道查閱了廬陵古村的文獻資料,大量參考了廬陵古村和廬陵文化的研究著作和影像文本,并利用互聯網資源獲取得了豐富的信息。經過知名廬陵文化專家和學者的論證和把關,攝制人員對采集到的繁雜龐大資料信息進行了歸納、總結、整理和分類,去粗取精,舍棄了次要和瑣碎的信息,選取最能代表廬陵古村特色和具備研究價值的內容,進行加工重組,并組織專業制作團隊進行了整體的策劃和創作,形成了前期的拍攝文案和腳本,根據實際情況擬定工作計劃投入紀錄影像的創作過程中。經過漫長艱苦的素材拍攝和采訪記錄的工作階段,課題組得到了高達300G容量的影像素材,隨后組織專業制作人員進行加工、剪輯、配音、字幕和包裝,最終完成了“廬陵古村”系列三部文化紀錄片完整成片,分別為《廬陵古村之渼陂篇》《廬陵古村之燕坊篇》《廬陵古村之釣源篇》。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立足于廬陵古村自身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點,如渼陂的建筑特點與宗族文化的關系,燕坊古村落民居特色與重商傳統的聯系,釣源古村獨特的建筑格局的文化意義進行展開,采取跟拍、航拍、記錄、訪談、解說等各種方式進行影像創作,力圖客觀真實反映廬陵古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繁衍,揭示廬陵古村的宗族文化傳統、社會文化儀式,以及居民風俗民情等,對廬陵文化的古風古韻和宗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做影像上的探尋和展現,為后來者關注和跟進廬陵古村文化研究提供客觀詳實的影像資料。
“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制作完成后曾在小范圍內進行了傳播和交流,得到了井岡山大學師生的諸多好評,并且獲得了廬陵文化和廬陵古村相關研究學者的高度評價和褒揚。此課題的影像成果也啟發了一些對于廬陵古村落文化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激發了以井岡山大學師生為主體的一批影像創作者的興趣。他們紛紛拷貝成品以供參考學習,并投入到關于廬陵影像的再生產和再創作之中。很多大學生以廬陵古村為選題的影像作品紛紛新鮮出爐,甚至還在校內校外獲得獎項,并作為畢業設計作品通過了答辯。這些影像作品也在互聯網上有一定的傳播,獲得了比較高的關注度和點擊量,這也是“互聯網+”時代下對廬陵文化的一次成功有效的傳播和推廣。
總結反思
廬陵古村落歷史悠久,名聞遐邇,可以說是傳播廬陵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然而,大眾文化語境中對廬陵古村文化的傳播方式多見于圖片、文字等媒介載體,少見于紀錄影像,而在現代全媒體傳播時代,影像傳播是傳播能力最強大的媒介傳播方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珠玉在前,使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傳播廬陵古村文化,借助現代媒介傳播傳統文化,在“互聯網+”和新媒體興起的今天,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嘗試。
需要強調的是,廬陵古村落承載著深厚綿長的人文信息和歷史文化價值,其宣傳、維護和開發僅僅靠村民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力呼吁社會各界協同行動和共同努力采取多種方式保護、利用。做好歷史文化傳統的當代傳承與接受,保存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和美麗鄉愁,這也是我們做廬陵古村系列紀錄片并大力宣傳的一點初衷。(本文系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編號為YG2015141)(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本文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