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藝
摘要:近期國家政策大力推廣ETC業務,消費者辦理ETC業務圖的也是實惠。2019年8月至今,短短半個月時間,人行景德鎮市中心支行陸續接到6筆違規辦理ETC業務的投訴,投訴者均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辦理了ETC業務,對金融機構的不信任和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恐慌情緒上漲。如在這種快速的推廣過程中造成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那就同國家政策背道相馳了,因此,筆者針對辦理ETC的風險和建議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ETC業務 風險隱患
2019年8月至今,短短半個月時間,人行景德鎮市中心支行陸續接到6筆違規辦理ETC業務的投訴,投訴者均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辦理了ETC業務,對金融機構的不信任和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恐慌情緒上漲。金融機構收到投訴后迅速聯系投訴人,并向投訴人道歉,投訴得到妥善解決。身份證、行駛證和車輛行車證書都屬于私人物品,為何能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泄露,筆者對此進行了以下分析。
一、ETC辦理流程
近半年來,多家金融機構和支付性銀行順應國家政策開始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廣ETC 業務。從辦理程序來看,各大銀行大同小異。
(一)線下辦理所需證件
對于選擇去銀行網點辦理 ETC 業務的車主,需攜帶車主及辦理人的身份證原件、復印件,車輛行車證書的原件及復印件一份即可。為提升客戶體驗,不少銀行還對符合條件的客戶提供上門辦理服務,但所需的證件一樣都不能少。
(二)線上辦理所需證件
對于養成線上收付習慣的車主,可通過網上銀行、微信、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辦理 ETC業務。線上辦理業務雖然方便、省心,但仍需審核車主個人資料。需完成上傳身份證信息及行駛證正反面信息,完善收貨地址等流程,才能順利辦理業務。
二、巨大商機引金融機構競爭加劇
國家政策推廣ETC業務的目的是為民謀福利,消費者辦理ETC業務圖的也是實惠,如在這種快速的推廣過程中造成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那就同國家政策背道相馳了。
(一)國家政策利好,ETC業務得以迅速推廣
今年 6 月份,交通運輸部下發《關于大力推動高速公路 ETC 發展應用工作的通知》,并下發了與此配套的《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 快捷收費應用服務實施方案》,加快ETC業務的推廣。中國政府網在8月9日發布《未安裝車載裝置的ETC用戶將不再享受通行費優惠》,該文章表示,從2020年1月1日起,將不得再享受ETC優惠政策。8月18日,中國ETC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提供服務。全國各地車主均可通過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ETC服務專區或交通運輸部官方微信ETC服務平臺免費在線申辦ETC,并在今后持續享受相關多元服務。
(二)銀行與金融機構不正當競爭加劇
交通部下發的《通知》允許ETC用戶綁定既有銀行賬戶以及第三方支付賬戶,為涉及該領域的行業提供了新商機,也帶來了銀行與金融機構在此領域的競爭。近期五大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推出 ETC 推廣營銷活動,搶占市場份額。不少金融機構指望能夠通過ETC業務增加銀行卡客戶,進而帶動銀行其他業務的發展。
(三)ETC優惠條件層出不窮
在“不停車收費”理念的推動下,ETC在居民小區、旅游景區、大型交通停車場等場地均要實現全覆蓋的壓力下,五大國有銀行、各金融機構都領取了ETC業務的指標。各金融機構針對各地方發展的實際,在指導優惠費率的基礎上紛紛加碼。“免費安裝”“加油立減50”“充1000、送1000”“通行費最低5折”“一元洗車”“5元觀影”“十重好禮”等優惠力度層層加大。
三、存在的風險隱患
(一)客戶個人信息泄露隱患
6筆投訴的處理結果是:道歉并注銷客戶名下ETC車輛,個別對辦理ETC業務人員進行通報批評和處罰,投訴雖均取得了消費者的諒解,但這種以不正當方式收集消費者個人金融信息的行為應當予以高度重視。金融機構未遵循合法、合理、必要的原則,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和業務需要收集個人金融信息。按照制度規定,金融機構應當至少每半年排查一次個人金融信息安全隱患,在2019年的綜合執法檢查中我們也發現,個別金融機構對個人金融信息安全保護的意識較為淡薄。
(二)信息不完全披露風險
各大金融機構給員工下達營銷指標,以五花八門的優惠活動吸引用戶,搶占ETC市場。但在業務推銷過程中出現的夸大、甚至是虛假宣傳卻成為搶占市場的隱患。如:辦理 ETC 業務時,不能使用借記卡,必須辦理信用卡;有的借記卡在辦理 ETC 時被莫名開通了消費貸款,而且年利率高達百分之十幾;違規劃扣用戶款項等等。形形色色的優惠活動背后,有可能隱藏著部分涉及產品服務、風險等與金融消費者切身利益相關的重要信息,可能存在的金融消費者權益受損的風險不容小覷。
(三)未尊重金融消費者真實意愿
金融機構在進行營銷、推銷活動中應遵循誠信原則,更應尊重金融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真實意愿。在這6起投訴中,部分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在未征詢消費者的意見的前提下,以“免費辦理”為由,擅自代理金融消費者辦理業務,激發了消費者的不滿和恐慌情緒,也降低了消費者對被投訴機構的信任度。
四、相關建議
(一)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作為金融消費者,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駕照、護照等證件。這些證件的丟失不僅會使自己的信息完全的泄露,也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日常生活中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證件,若發生證件丟失則需要趕緊補辦掛失。作為金融機構,要保護好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可泄露金融消費者的信息,更不可在金融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辦理業務。對于已出現的個人信息泄露行為,要明確問責程序和懲戒措施,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紀律性,增強金融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度。
(二)加大對金融廣告的事前查處力度
為了實現對金融廣告規制制度的執行順暢,需加強審核關口的前移。完善對金融廣告的審查機制,要求金融機構將即將發布或者是已經發布的金融廣告報送至人民銀行備案,人民銀行將這些金融廣告均納入審查范圍中,嚴肅禁止在“免費辦理”ETC營銷背后的各種不合理套路,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一旦發現存在有違反《廣告法》、《消費者權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以及金融管理規定的情況,立即對報送該金融廣告的金融機構進行風險提示,并依據屬地原則處理該金融廣告。
(三)強化對金融機構規范經營的管理
對于已經被投訴過的金融機構,應依據其情節的輕重程度進行區別對待和分類備案。對于情節輕微、沒有造成不良社會后果的金融機構,將其列入關注等級;對于存在一定違規廣告行為、違規金融行為,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一定影響,給消費者帶來一定損失的金融機構,將其納入重點關注等級;對于違法違規行為性質比較嚴重的,涉嫌與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等違法活動相關聯,已經產生嚴重社會影響,并給消費者帶來一定損失的金融機構,應將其納入“黑名單”,并定期進行監測。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檢查力度,規范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胡建兵.ETC市場增量蘊含巨大商機[J].2019:.
[2]萬璐.ETC 大戰,哪家銀行禮包大[J].2019,2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景德鎮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