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劉躍昆
摘 要: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同時也為高校的發展指明了道路:高校應以“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目標,全面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要合理定位,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師也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深化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高等教育;高校教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這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明了前進方向。高校要聚焦“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認真扛起新時代立德樹人的使命與責任,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高等教育發展全過程,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 新時代下高校教師應如何培養大學生
一、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核心,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培養志向遠大的新一代。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宣講、團學活動等,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開展學習,促進大學生學懂弄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增強對黨和國家發展未來的信心,從內心深處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的信念。要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從小、從細、從實抓好德育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各門課程,體現在治校政策、校紀校規、文化建設等工作上,落實到學生管理、講壇論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轉化為大學生的行為自覺。要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把握時代要求,堅持親近大學生、走進大學生,抓好網絡思政工作,加強輔導員及政工干部隊伍建設,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驗日活動,促進全體思想政治工作者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打牢大學生全面成才的思想基礎。
二、以培養扎實學識為基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淵博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實踐本領是大學生承載夢想的根基。要抓好大學生專業教育,突出學習主業,鞏固專業教育的基礎地位,構建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強化人才培養特色,加強學風建設,營造學習氛圍。要鍛煉大學生基本技能,堅持知識與技能并重的理念,通過教學實踐、第二課堂、社會服務、模擬職場等方式和載體,加強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身心素質的鍛煉,使之具備初步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其走向社會、參與競爭夯實基礎。要拓展大學生視野,堅持開放辦學、聯合培養的思路,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各級政府、企業行業的聯系與合作,構建新型人才培養共同體,推進人才協同培養,讓大學生接受不同層面的知識和技能,豐富經歷,增長閱歷,開闊視野,挖掘潛能,使大學生成為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養全面的合格人才。
三、以培植創新精神為根本,提升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努力培養敢闖善干的新一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青年大學生富有激情、敢為人先,正確引導他們邁上創新創業道路,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創新精神,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教育的一大使命。要強化創新課程教學,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依托靈活多樣的學習載體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和激發其創新意識。要強化創新實踐指導,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擴大有行業從業背景的創業型教師隊伍,引進或聘請企業家、創業校友、政府人員及其他熱心創新創業教育的人士擔任創新創業教師,切實加強實踐指導,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要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經費支持、人才保障、智力投入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便利條件,開辟虛擬模擬平臺,建設孵化基地,加強校企、校地合作,促進實踐與理論相統一,切實調動大學生內在的創新激情和潛力,努力使新一代青年始終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成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
四、以勇擔社會責任為引領,提升大學生為民服務、奉獻祖國的情懷,努力培養擔當實干的新一代。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要以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開展“我愛我的祖國”“永遠跟黨走”等社會實踐活動,傳承愛國主義精神,使大學生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在大學生心中厚植紅色基因。要用集體觀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支持大學生興趣社團等工作,讓大學生參與更多團體和集體活動,在集體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凡事講認真的態度、遇事有義務的擔當、做事精益求精的品質。要用依法辦事推動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強化大學生法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按規矩行事,遵制度辦事,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中塑造自律品格,培養大學生為黨和國家事業而奮斗、為人民幸福而服務的責任感、使命感!
2 新時代下高校教師如何做到“以身作則”
一是有為師之尊。“師道尊嚴”,本指為師之道,在于尊重人性、嚴謹為學,即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后改變其意思,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今天重提師道尊嚴,從社會角度來說,大眾要養成尊師重教的風尚,師道神圣不可違反,讓師道尊嚴獲得社會共識,得以傳承。從教師個人角度來說,教師要有為師之尊,為師之范,這是教師本來的樣子,也是提倡樹立師道尊嚴風尚所必要的。
二是以德高示人。德高望重、建德立名,道德文章等詞語,無不強調“德”之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凡談教師隊伍建設時,皆強調大學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大學教師的師德問題是社會熱議的焦點問題之一。
三是以身正人。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范。身正是優秀品格的表現形式。以身正人,就是要求大學教師要把自己當成一面鏡子,要干凈,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除了品德優秀,學識淵博,當有正直、善良、公平的品質,更應有責任感和犧牲精神,并能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愛戴學生,幫助學生獲得主動思維的樂趣和積極的情緒體驗。
參考文獻
[1]新時代高校教師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使命.青島科技大學新聞網.2017.11.08
[2]新時代大學教師的“言傳”與“身教”.法制日報.2018.07.18
[3]李桂榮.好教師的意蘊與培養.201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