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
摘 要:贛劇是我國戲劇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如何做好贛劇的保護傳承則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在本文中,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贛劇創新性保護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創新性保護
1 引言
贛劇是我國江西省本土的地方戲劇,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并在我國的戲劇發展當中具有輝煌的歷史,不僅吸收了多種聲腔,且對全國多個劇種的發展產生有深遠的影響。2011年,贛劇入選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的肯定了贛劇在我國戲劇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近年來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互聯網、電視電影的影響,以及贛劇自身在創作表演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贛劇在發展當中逐步衰微,在該種情況下,即需要能夠對贛劇的傳承發展引起重視,積極做好贛劇在我國的保護工作,使其在我國的文化領域當中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
2 創新保護措施
2.1 人才教育培養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來說,同人才的培養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為贛劇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且能夠以此提升社會公眾對贛劇的興趣,在對其價值充分認識的情況下在社會當中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在以往贛劇教育當中,主要是根據江西省內的贛劇院以及藝術學校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教育,并沒有將其納入到公共教育體系當中。而在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則存在不足,對此,即可以從人才培養機制、模式以及層次角度入手,做好贛劇人才的培養。具體來說,主要的方式有:
1)建設培養機制。對完善的贛劇藝術教育培養體系進行構建,形成集小-中-大于一體的培養機制。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中,對不同的贛劇課程進行設置,對贛劇興趣培養、贛劇知識普及以及贛劇人才選拔等目標進行實現。
2)豐富培養層次。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當中,對于多層次贛劇藝術人才具有了較高的要求,其在贛劇的研究、創作、表演以及傳承等方面都具有優秀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工作中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統的贛劇教育來說,更多的是對創作型、表演型人才進行培養,而在組織、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視情況,對于該情況來說,在藝術人才梯隊搭建方面則存在不利影響。對此,在未來贛劇人才培養當中,即需要能夠豐富培養層次,對組織管理、創作、研究以及表演型人才進行,保證能夠滿足新時期發展要求。
3)創新培養模式。在傳統贛劇人才培養當中,在具體培養模式上存在較為單一的情況,更多的根據機構開展專業教育,在教育范圍上存在較為狹窄的情況,并因此對贛劇藝術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具體培養模式上,則可以打破常規,充分結合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文化教育同專業教育間的補充,不斷提升人才綜合素質水平。
2.2 文化建設傳播
在我國,贛劇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贛劇的保護傳播,能夠更好的幫助江西人認同本區域文化,在江西文化構建、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具體文化建設與傳播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
1)加強媒體宣傳。在現今社會發展中,媒體具有巨大的力量。要借助江西媒體傳播優勢,對贛劇藝術進行及時的報道與傳播,通過專刊專欄對省內外贛劇的影響力進行擴大,使更多民眾能夠以此領略到贛劇的魅力,逐步形成贛劇藝術保護、發展的整體意識。如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在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發揚方面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江西省的紙質媒體與電視臺等則可以設立贛劇專欄,對贛劇的知識、劇目等進行介紹,采訪贛劇藝術傳承人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群眾的參與熱情。同時,也需要借助網絡進一步擴大傳播覆蓋面,同時通過贛劇數據庫的建設,為贛劇相關資料的研究整理提供平臺。
2)高校聯合宣傳。除了發揮媒體作用以外,也需要同高校合作,在校內對贛劇藝術廣泛傳播,使大學生能夠對贛劇形成認識、形成興趣。可以在大學當中開設贛劇的文化周與文化活動,包括有贛劇知識經驗以及相關課程等,號召學生上臺演出,不僅能夠以此使其同贛劇文化形成密切的接觸,且能夠在該過程中充分的領略贛劇美感。而為了提升贛劇在校園當中的影響力,還可以以此為名片開展系列性活動,如贛劇音樂節、贛劇演出等等,在校園當中營造出好的文化氛圍。
2.3 加強理論研究
在現今贛劇的研究當中,更多的停留在劇目介紹、改編以及對劇本的整理方面,但在實際研究當中,還存在著研究團隊缺乏、重點分散以及沒有引起重視等問題,并因此使贛劇理論研究在體系化以及整體性方面存在不足。對此,在未來研究中,即需要能夠加強贛劇的學科構建,不僅能夠從學術的角度對贛劇藝術進行更好的保護,且能夠為具體的吧消炎創作提供資源。在具體研究當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藝術本體研究。對于贛劇來說,其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通過對贛劇本體的研究,對于該藝術的保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研究中,可以從贛劇的唱腔、音樂、服裝、舞蹈、劇本創編以及表演技巧等入手,對贛劇作為表演藝術的美學性質進行重點闡述,積極對贛劇在表演手法、意境營造、意象生成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魅力進行挖掘與體現。
2)社會文化研究。在社會文化同戲劇間,所具有的聯系十分密切。在實際研究當中,即可以從社會文化學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第一,要對贛劇的社會文化成因進行關注。在不同時期當中,贛劇也將受到當時所處社會文化的支配,當時的文化思潮、社會行為等都將對贛劇的風格與形式產生影響。通過對不同社會審美、文化對于贛劇影響的研究,則能夠讓受眾從社會心理對藝術接受特點進行研究,對贛劇的繼承規律進行揭示;第二,關注社會教化功能。在研究中重點分析贛劇對社會文化觀念、社會行為以及倫理標準的教化作用,包括有其文化調控性、精神在造性以及社會干預性等;第三,要關注多元文化的交融。目前,學術界對于戲劇同宗教、民俗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于贛劇來說,其也是在地域、民俗以及宗教文化影響中發展的,通過幾者間關系的研究,能夠為我們提供開闊的視角。
3)歷史文獻研究。在贛劇學構建當中,對于歷史文獻的研究補課缺少。在實際研究中,則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第一,時間層面。即贛劇的發展、發生、演進情況進行研究。通過對贛劇時代特征與歷史演進的研究,則可以在編撰贛劇史的基礎上使其具有更好的研究價值;第二,地域維度。對贛劇的地方特色重點挖掘,包括有不同區域贛劇的表現特點;第三,存在形態。包括有影像文本以及口頭本文等類型,以多種方式的挖掘將處于民間記憶當中的遺產部分進行挖掘。
3 結束語
在上文中,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贛劇創新性保護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來工作中,即需要充分結合贛劇特點從多個方向加強保護與研究,通過理論體系的建立、人才的培養與宣傳使贛劇在社會新階段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磊,劉晨,諶佳.論贛劇口述史在江西高職院校傳統音樂教育中的價值[J].職教論壇,2016(11).
[2]田鵬.“美秀嬌甜”的戲劇藝術奇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西贛劇[J].南方文物,2013(03).
[3]黃振林.婉媚昆腔向傳奇弋腔的雅俗“轉身”——石凌鶴《臨川四夢》贛劇改編啟示錄[J].文藝爭鳴,2011(12).
[4]諶佳.古老的傳承——談20世紀贛劇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