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陽洲木排號子是代表著江西流傳悠遠的民間藝術典范,它是放排的工人在勞動時的簡單吆喝聲經由長時間的演化,逐漸演變成了有完整的旋律和歌詞的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的形式并最終成為朝陽洲上的筏吟——木排號子。文章闡述了朝陽洲木排號子的起源、藝術特征及它的現狀和價值所在。
關鍵詞:朝陽洲木排號子;起源;藝術特征;現狀;價值
朝陽洲地理位置特殊在贛江與撫河的交匯處,曾今的朝陽洲,被撫河和贛江圍成了一個島,因此水運事業開始繁盛起來。當時,在朝陽洲頭,就有一群被叫作為"與木同生”的勞動者在朝陽洲放木,運送木料等其他貨品,這些放木排的工人們一邊勞動一邊吆喝,聲音回蕩在整個朝陽洲之上。他們的吆喝聲逐漸演變出完整的歌詞和曲調,在形式上具有勞動號子的特征。這種具有江西本土特色的音樂在那時便逐漸流傳開來。
1 朝陽洲木排號子的起源
朝陽洲木排號子源于放排勞動,與當時木材運輸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所謂“贛產山木,故木材最多,江省各郡多取與此”。①江西有著特殊的地理條件,較為豐富的水源以及丘陵地貌適于竹木生長,成為了當時竹木料的主產區之一。在清末光宣年,僅贛江以南地區,輸出木材所得金額就有百余萬元。在民國時期的《江西通志稿》曾有記載:來自江西的西關木曾一度占常州木材的貿易額的70%以上。②
江西有眾多內河網絡,給木材的運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南昌位于贛江的中下游,水運事業一向發達。在宣統元年,由于外來經濟對我國的影響逐漸加強,在贛江中下游開發了許多碼頭,更促使了內河航運的發展,而朝陽洲就是當時木料運輸的主要碼頭之一。隨著日益興盛的木材事業,贛江上放排工人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在勞動時,他們一邊喊號一邊放排,用喊號聲來鼓舞士氣,凝聚力量,調整放排時動作的協調性。隨著放排的形式與分工逐漸細化,喊號聲也從片段式發展為有完整曲調的旋律,歌詞中也添加了許多印刻著勞動故事情節的語言,詼諧活潑,易發起勞動群眾的內心共鳴,是放排工人們不懼風吹雨打,團結一致的體現。據退休的老工人楊巴仔(公園一九三二年生)講述:清朝宣統年間,放排號子就在贛州、吉安以及撫河、長江流域一帶廣泛流傳,曲調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音調粗狂激昂,體現了工人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2 朝陽洲木排號子的藝術特征
朝陽洲號子是由放排工人簡單的吆喝呼號,傳唱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分撈排、扎排、倒梁、盤車、拉纜子等號子,早期調子單一,大多是“喲啊”、“啊喔”、“嘿嗨”的虛詞,但音樂風格鮮明,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民間勞動歌曲的形式,其歌唱形式一般是一人領唱眾人附和,領句較長,合句較短,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領唱為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音樂較靈活、自由,常有即興變化,旋律上揚,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大多是襯詞或重復領唱的片段歌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性強。
2.1 撈排號子
這是在水里將木頭撈起來唱的號子,演唱時由具有豐富勞動經驗的領號者演唱,再由二或者四個人伴唱。領唱者由第一小節兩拍進入,在下一小節的一拍和唱,其和唱比較短小,并且只有一個“la”的自由延長,也可看作為是領唱結束后的延音的和唱,領唱相對和唱而言比例較多,就像是準備開始勞動時的號召。隨后領唱的節拍減少,在領唱的呼聲之后,則進入和唱,領唱在其中只占了三分之一,預示著進入了緊張的勞動模式。第二小節中領唱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對應“啊”的發語詞來增加音樂的緊張感,而之后的和唱更是沿用了這個節奏預示勞動白熱化的進行。這樣連續兩次領唱與和唱的突換,與節奏的變化重復成為它的一個固定符號。曲子中常用到mi-do-re-me的進行體現了贛南的音調特征,領唱者演唱時十分靈活自由,通過簡單的音調表現出贛南地區音樂的特性。
2.2 倒梁號子
這是扎排時,側橫梁以便把木排握扎緊時唱的號子。可以看出這首倒梁號子的節奏多以八分音符為主。號子一開始便是領唱一聲帶領,則馬上進入了眾人的和唱部分,旋律中“mi ri do la”到“ri mi ri”也有著贛南地區山歌有相似之處。而領唱開始時有一個短小的倚音“so”像是領唱者即興的發揮,旋律上揚,有呼喚號召的特點。
曲子中領與和有著很好的連接性,通順流暢。A段中的a與a句節奏上有一定的對比性,領唱節奏比較緊密,和唱多用四分音符來肯定勞動的律動感,有一種領者在號召,和者隨之附和的感覺,也體現了勞動者齊心協力的力量感。b與b 句也保持著a句中的律動感,和唱緊跟著領唱的旋律,句讀清晰明確。中間有四小節反復的連接,音樂的節奏也開始變得跳躍,領唱唱出前句,和唱跟唱后句,形成了先抑后揚的對比,此時勞動的節奏開始變得輕快明朗,引出B段。
B段中,領與和似乎做了一個對換,和唱相對領唱節奏更加鮮明、歡快,并且和唱的比例增多。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緩向急的發展,使它更生動活潑,富有層次感,更讓聽者能夠想象倒梁從開始到完成時的情形,音樂語言質樸又不缺乏美感。
2.3 拉排號子
拉排號子是在放排時,工人們將一塊塊排拉在一起合成大排時唱的,曲子較為短小,全曲基本由虛詞和嘆詞組成,與較為自由、歡快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十分生動的體現了拉排時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
曲子中領與和的連接十分歸整,和唱部分短小,連接著領唱部分,是領唱的延續,音響效果上類似于回應與回聲的感覺。和唱的旋律均為領唱部分旋律的延伸,其主要旋律音都由前一句中領唱的部分分解而來,節奏較為自由且短促,雖然歌詞僅僅只有一個嘆詞,但在演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與領唱相互你來我往的相互配合,再現了放排人們在拉排時齊心協力把木排合在一起的場景,充滿著力量。
領唱在演唱時,節奏較為自由,多用真聲來演唱,并在每句的末尾都會帶著氣息拖長,加重尾音,此時和唱則會立即切入,回應著領唱一般,連接十分緊密,環環相扣。在音調特征方面,仍然以“ri-mi-la-do””la-do-ri-mi”作為主題進行加花變化,通過簡單的襯詞體現贛南獨特的音調特征。
3 朝陽洲木排號子的現狀及價值
3.1 現狀
朝陽洲木排號子最早是在贛江朝陽洲一帶流傳開來的,號子的旋律十分生動的再現了放排工人在勞動時熱火朝天的氛圍和簡單樸實的生活狀況,在那兒生活勞作的一代代的排工,運用地方方言入調喊號,富有濃郁的南昌地方風格特色,能夠引起勞動者們內心的共鳴。在1954年,改革開放后,由于城市經濟生產模式的推進,南昌的一千多名放排工人都被招進了南昌國營貯木場當了工人。隨著社會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在木材的運輸方面,機器運輸逐漸代替了人工運輸,原本用肩挑用手扛的放排景象就在贛江上逐漸銷聲匿跡,直到現在我們在贛江上已再也看不見這種放著木排喊號的場景了。朝陽洲木排號子就此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變成了一顆象征著南昌傳統民間音樂的“化石”。
可喜的是,近十幾年來,國家各地都開始大力推崇發揚傳統文化,于是在2009年的春季,南昌市西湖區決定以舞蹈和音樂結合的形式在舞臺上重新再現朝陽洲木排號子來宣揚我們南昌本土的傳統音樂和風俗,排演的《木排舞》在2012年全國漁歌邀請賽上榮獲銀獎,也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贊賞和重視。截止于今日,朝陽洲木排號子已經成為了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并且已經成為了省級的研究課題。我們采訪了朝陽洲木排號子的項目主要負責人王永鴻,他提到近幾年來,已經通過錄像保存,舞臺展演以及申請保護項目的方式來宣揚和保護朝陽洲木排號子。但根據我們的實地情況采集,會唱木排號子的人大多都年逾古稀,能夠傳承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就目前情況而言,朝陽洲木排號子這一傳統民間音樂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境況。
3.2 價值
朝陽洲木排號子代表著最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其中我們能夠找到南昌民間文化的發展史。從曲調上來看,曲子中常用到贛南的音調特征,體現了贛南地區的音樂特性;從歌詞上看,其語言詼諧活潑,內含豐富的民間故事,并且運用地方方言來演唱,獨具韻味,富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唱法上來看,一人領唱眾人附和的形式也具有典型的勞動號子的特征。
木排號子無論是其起源或是發展都依附于傳統民間文化與民俗活動,體現著老南昌的風土人情。激昂悠揚的曲調中隱含著老船工們在勞作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表現了放排工人們不畏艱險,同心協力早日歸鄉的樂觀主義精神。其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從喊號聲中反映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民間音樂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結語
由此可見,木排號子體現了放排時的情形,它源于放排,也是木材運輸發展和特殊地域性的見證。
分析木排號子的藝術特征,不同的階段的木排號子表現著放排勞動時的每個步驟情形,其音樂形象鮮明,音樂語言質樸又不缺乏地方風味,使聽者可以感受到放排的情景。
它是時代的見證者,象征著我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堅毅樂觀的民族精神。盡管現在再也聽不見回蕩在贛江之上的號子聲了,但其中的韻律并沒有消失,它依然會在我們的歌聲與舞蹈中得以體現,以一種新的形式傳承下去。
注釋
①道光《贛州府志》卷21
②吳宗慈《江西通志稿》,第19冊,1941年,第93頁
參考文獻
[1]道光·贛州府志(卷21)[M]
[2]吳宗慈﹒江西通志稿[Z]第19冊,1941.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Z].中國IBSN中心,1992
[4]姚志輝,萬雙午.江西傳統音樂概述[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9.
[5]中國民歌音樂集成·江西卷[Z].中國ISBN中心,1996.
[6]傅春官:《江西商務情形》,商務官報[A].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
[7]余兆欣.推因究源木排號[J].中國音樂.2013.2.
[8]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中的山東音樂淵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
[9]褚歷.梗葉相交,錯落有致—穿號子的結構形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3.
[10]張少庚.清代長江流域竹木商業研究[J].武漢大學,2004.18-20.
作者簡介
姚辰儒,女,漢,江西南昌,碩士,江西師范大學,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