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承載著傳承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責任,古詩詞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理解,還可以提升學生古詩詞閱讀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詞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0-0078-02
引 ? ?言
古詩詞語言精練,含義深刻,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學習內容,而小學生受年齡、生活經驗、理解能力的影響,很難理解詩境詩韻,這也是一直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1]。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就能把難理解的詩境詩韻轉換成直觀的形象,進行圖文并茂的講解,從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古詩詞課堂教學從單一的聽課變成多種感官并用的感受課,使古詩詞貼近學生的心理,進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時,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針對古詩詞“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將靜態的文字轉化成動態的畫面,無疑會激發學生閱讀的意愿,開啟古詩詞教學的大門。
例如,《敕勒歌》是二年級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但學生年齡小,對草原不了解,在教學這首古詩詞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一邊播放視頻,一邊介紹敕勒人、敕勒歌的含義,以及敕勒人的生活、他們的家——一個個圓頂大帳篷。視頻中的優美畫面,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再如,在教學《江南》時,筆者先運用多媒體出示中國地圖,引領學生找到我們的家鄉——東北。之后筆者圈出江南,提問學生:知道這里是什么地方嗎?這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想不想去看一看?這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一段江南水鄉的視頻。學生邊看視頻邊發出贊嘆:江南水鄉真美啊!伴隨這樣優美的畫面,筆者說道:有一位詩人把它描繪出來了,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詩人筆下的《江南》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至此,學生的興趣已經被完全激發出來。
二、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理解
1.理解背景
古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與作者所處的時代、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創作年代久遠,與現代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不容易理解[2]。而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就能夠直觀地再現相關的時代背景,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例如,《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后寫下的一首歷史史詩,它涉及人物、事件、歷史背景,對學生而言具有時空距離感。因此,在學生交流關于長征的知識后,筆者運用信息技術播放了一部關于長征的短片,讓學生來具體感受一下長征。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對長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更能體會毛主席在紅軍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之后滿懷喜悅的心情。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歷史史詩。
再如,在“聊聊李白”群文閱讀中的《將進酒》一詩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是復雜的、強烈的,由慷慨到悲傷,再到歡樂,到最后的自信,學生很難把握,更不易理解。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利用平板電腦來查閱相關創作背景,了解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把李白的生平經歷與詩詞創作聯系起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2.理解詩境
古詩詞語言精練、含義深刻,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只有抓住重點字、詞、句進行講解,才能使學生理解詩境。但是,如果僅憑教師言語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感悟。而教師如果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形象地將這些學生不熟悉的東西再現出來,學生就易于理解了。
例如,在學習《暮江吟》時,學生不理解“一道殘陽鋪水中”的意境。因此,筆者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夕陽西下的美景,讓學生通過視頻畫面了解“殘陽”的意思,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用換詞法理解“鋪”。學生通過觀察夕陽,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這時夕陽西下,離地平線很近,確實像鋪在江面上,給人親切、安閑的感覺,所以“鋪”字用得恰到好處。
再如,在學習《江南》這首詩時,學生無法理解“蓮葉何田田”這一句詩的含義。于是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蓮葉相連、挨挨擠擠的畫面,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夸一夸畫面上的蓮葉,如有學生說:蓮葉真美呀!蓮葉真多呀,你挨著我,我挨著你!蓮葉真綠呀……最后筆者總結:同學們,這樣的蓮葉就是“蓮葉何田田”。這樣,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真正理解了這句詩的意境。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古詩詞閱讀的能力
信息技術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收集和查詢古詩詞的寫作背景,詩人、典故、修辭等各種知識和資源,可以進一步增強古詩詞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王昌齡的《出塞》一詩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學生借助注解很容易能理解詩句的意思:要是有龍城飛將在這里駐守邊疆,胡人的鐵蹄就不會度過陰山踏入我國的疆土了。那么,龍城飛將是誰呢?筆者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快速用平板電腦收集相關資料。當把龍城飛將和李廣大將軍的資料連接起來時,學生馬上就會理解作者期待有像李廣這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將軍作為領帥駐守邊疆,保邊疆一片安寧。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了有價值的信息,在理解了古詩的深刻含義的同時,又有滿滿的成就感。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技術能培養學生古詩詞閱讀的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古詩詞閱讀的效率
古詩詞含義深刻,年代久遠,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果能在上課前把古詩詞中難于理解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在上課時再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這些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掃清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首先,筆者引導學生分析詩題的意思,當學生了解到這是一首送別詩,筆者道: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作品,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生懵懂。此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教學微課,對這首經典送別詩進行解讀,從而使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含義。在理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兩句詩的意思時,筆者再次利用微課,讓學生確定“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進而理解“西辭”和“下”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可見,教學微課的運用,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教師的講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再如,在“聊聊李白”群文教學中,有四首古詩和一篇文章,而且四首古詩不是李白同一時期的作品,這加大了教學難度。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李白的性格特點及其詩歌特點,并在四十分鐘內完成五首古詩的學習,筆者充分利用課件、平板、微信等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了解典故及人物關系等,從而不斷提升其學習效果。
結 ? ?語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優化語文古詩詞課堂的學習方式,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形成強大的古詩詞學習場域,并持續作用于學生,進而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能力,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管巍巍.培養信息素養,走進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J].教書育人,2017(04):30.
劉海.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87-88.
作者簡介:李紅(1973.1—),女,遼寧大石橋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