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考除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重點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否融會貫通地進行運用。新高考形勢下,高中化學教學要以基礎為主,同時適當引申知識點,尤其要重視知識的結構性與應用的整體性,以引導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的基礎上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化學核心素養。下面,本文以高考為立足點,對高中化學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70-02
引 言
在我國現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化學思維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加之課程改革與考試制度不相適應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實踐能力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與培養。鑒于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應盡早從被動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并將化學基礎知識、科學思維方法及實踐創新能力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備戰高考的實際需要,使化學教學更具實用性。
一、以夯實基礎知識為重心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績看得十分重要,過于注重對化學考試中綜合運用題目等所占分值較大的題目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與鞏固。長此以往,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甚至還會由于這種“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教學觀念而在極大程度上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時,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地掌握基礎知識,進而將其熟練地運用到題目的解答中。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學學科中最本質的內容,在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和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能力方面處于基礎地位。因此,為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筆者會通過對化學物質的分類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物質分類的基本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分類的思想深入理解元素、分散系、化學反應類型等概念。此外,筆者還會通過對典型元素和物質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使其建立元素觀和微粒觀;通過對不同類型化學反應的研究,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征,建立變化觀和守恒觀等。
二、以學習能力培養為主線
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內容。與此同時,基于化學學科“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質,高中階段的化學課程自然會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借助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在探究“鋁的化學性質”時,筆者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廚房里用的餐具為什么不能用堅硬的東西清洗嗎?”由于這一問題十分貼近現實生活,所以學生對這一問題都表現出了較高的探究熱情。待學生簡要闡述了自己對以上問題的猜想之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實驗用具,設計分組實驗,以對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驗證。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會在行間巡視,以便在了解學生實驗進度的同時,能夠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以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內在積極性,而且深化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發展和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
三、以知識體系構建為線索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通常側重于單個知識點的教學指導,而極易忽視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便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都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體系。鑒于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繪制,通過點、線的連接方式來充分聚合零散的知識,以實現知識的結構化、網絡化與系統化,從而迎合高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的考查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常會引導學生利用一些簡單的圖形和箭頭連線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并配以簡略的文字或圖形加以概括。例如,在教學“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這部分內容時,筆者便以“二氧化硫”為中心,先讓學生計算出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再分析元素所有可能的化合價,判斷“+4”價在其中的位置,從而引導學生對二氧化硫的性質進行猜想與假設,發散性地對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展開學習。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體系,不僅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的結構化、網絡化與系統化。
四、以應用意識培養為關鍵
由于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化學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化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一定的化學知識與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而絕非以應對高考作為終極目標。因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我們除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以應用意識的培養為關鍵,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2]。
例如,在教授完《鹽類的水解》這節內容后,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對食鹽、味精、蘇打及小蘇打的酸堿度進行測試,并總結歸納鹽類溶液呈不同酸堿度的原因。再如,在教學完《生命的基礎能源——糖類》這節內容后,筆者讓學生在課下通過上網或詢問的方式對糖尿病人的食譜和飲食禁忌進行了解,并從中探尋出糖尿病人的飲食原則。如此,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不僅拓寬了化學教學空間,還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五、以解題思路完善為目的
化學學科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的習得、應用意識的培養等多方面的能力與素質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應試教育體制在我國的長期存在以及高考在未來很長時期內都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決定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授學生應試技巧、完善學生解題思路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解題技巧,更要注重學生解題格式的規范性,加強對學生解題思路的指導,以避免學生知道答案卻不會寫過程這一原因導致的失分。
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所奉行的是“題海戰術”。在教育界,對題海戰術的評價始終是褒貶不一,一些學者認為題海戰術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題海戰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實際上,做題和總結從來都不會背道而馳,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不會單純地只采用某種方法,在“填滿泳池”這件事情上,二者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因此,筆者會在平日加強訓練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研究題目,從出題的考點到解題的知識點的應用、思路等角度統一進行分析、總結,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同時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益處良多。
結 語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教學應在結合應試教育高考制度的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再一味被動地參與學習任務,而是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參與化學知識的形成、運用與完善過程,以推動化學課堂由“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以更好地迎合現代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沈律.基于高考新要求下高中化學高效學習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07):157-158.
鄭瑩.新的高考政策下高中化學教學的探索[J].亞太教育,2016(08):261.
作者簡介:成山(1981.10—),男,山東鄒平人,碩士學位,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