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華
摘 要:微課,是依托信息技術,以視頻為載體,記錄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過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微課,能夠轉變學生閱讀學習方法,構建信息化課堂。本文以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對微課應用策略提出三點建議,希望對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微課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微課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具有便捷、靈活、高效的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微課,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微課功能的分析,并靈活應用在課堂上,以此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一、預習環節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預習環節應用微課,可以培養學生自學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前應用微課時,應該注意微視頻內容的設計。可以選擇文章寫作背景、作者介紹,也可以將文章朗讀的音頻制作成微視頻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認真學習,了解閱讀方法與相關的知識。為了讓學生進行高效預習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預習任務結合微視頻內容自主學習,以此提高學習效果。
以《開國大典》為例,在微視頻制作中,教師可以將我國歷史發展歷程進行簡單的介紹,從秦朝統一到抗日戰爭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因為涉及內容比較復雜,將微視頻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讓學生在微視頻的輔助下了解國家成立的意義。視頻設計后,利用微信群分享給學生,并設計以下閱讀任務:通讀文章,了解文章大框。通過閱讀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開國大典的盛況。微課與預習任務的結合,提高學生閱讀學習效果,為高質量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做好鋪墊。
二、導入環節應用,活躍教學氛圍
導入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將微課應用在導入環節,可以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投入地學習文化知識 。文章題材、寫作結構等內容都可以作為導入視頻素材,讓學生在微視頻觀看中對文本有初步的認知,避免在學習中出現抵觸或者不理解的情況。
以《慈母情深》為例,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前,將微視頻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了解作者梁曉,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的這一文章。當視頻播放后,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對文章題目的看法。教師:同學們,你們怎么理解文章題目。學生1:慈祥母親對孩子的愛。教師:其他同學呢,看到這一題目會產生哪些聯想?學生2:慈母情深,體現母親的性格及對孩子的深情,這與我們的父母一樣,都希望給我們最好的。教師:你們的理解沒有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篇文章,讀一讀作者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如何體現對孩子的深情的。然后引出文章,與學生一同閱讀學習。通過導入環節的應用,將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消除了學生不愿意閱讀的消極情緒,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三、課堂應用,構建學習情景
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讓學生在微視頻觀看中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增加閱讀興趣,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微課情景的創建,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學習活動中 。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特點,合理選擇視頻材料,將課本知識以另一種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觀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閱讀學習效果。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對學生問道:同學們,通過課文題目你們可以獲得什么信息?學生:主人公是為了中國更好的發展而選擇讀書,希望為國家作出一些貢獻。教師:沒錯,那你們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嗎?學生:周恩來總理。教師:那你們知道周恩來總理為什么提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一想法嗎?我們來看一段影視資料,了解這句話的由來。播放一段影視資料,將課本內容再次還原,讓學生認真觀看,并提出如果你是視頻主人公,遇到像視頻中中國人被侵略者、自己人被欺負的情況,會怎么做?讓學生在視頻觀看中產生愛國情感與民族意識。當視頻播放后,就視頻內容與當時社會背景,進行互動,讓學生說出為什么中國人還要欺負中國人,是什么動力讓中華民族站起來,讓更多的國家認可的?讓學生深入分析,體會到為中華之崛起在當時年代的重要性,并思考中國成功發展的原因 。當課堂互動后,由學生大聲朗讀文章,投入自己的情感,通過抑揚頓挫展示出對文章故事的感受與情感。微課情景的應用,增加學生情感經驗,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微課應用非常靈活,可以在課前、導入、課堂等環節應用。不同應用形式展示了不同的功能與特點,體現出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語文閱讀活動中,加強對微課教學的應用,借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志剛.基于微課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