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輝
摘 要:現如今隨著我國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個中學也紛紛加大了對于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視,在這其中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又極為重要。通過在高中體育課堂當中應用情景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運動積極性,在課堂的運動氛圍之中能夠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本文主要就我國現階段高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情況展開研究,探討情景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課堂應用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 情景教學 運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也逐漸加大了對于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水平提升的重視。傳統的高中體育教學模式極為單調,學生們在課堂當中難以體驗到體育課程的樂趣。除此之外,學生們與體育老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常常學生們在完成一些較為基本的熱身運動之后,就會由學生們自行進行組織體育活動。學生們在高中體育課堂當中往往難以通過系統的體育鍛煉,來逐漸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
一、重視學生們的差異化教學,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
高中體育課堂的體育訓練情況不同于初中和小學,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們在身體素質這一方面已然產生了極大的差異,特別是男生的身體在高中階段會飛速成長,在身高、力量、速度等方面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差異,這也使得了男同學們之間的身體素質差異極大。而如若體育老師再死板地以單獨一種訓練標準進行開展體育教學,不僅僅會極大地打擊部分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同時也由于超負荷的訓練而致使學生出現運動損傷。而這也就需要體育老師在本學期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之初就做好班級學生們運動水平的統計,根據班級學生們運動水平的整體情況劃分為多個等級,營造富有層次性的教學情景。
就例如在開展田徑訓練的時候,有的老師往往會讓學生們在做完熱身運動之后便讓學生們先進行一次400米跑,由于高中階段的體育課自由度極高,故而體育老師大都不會去刻意規定一個完成的標準。在完成400米跑之后接著是蛙跳或者是折返跑訓練,整個訓練過程都是極其機械的,不論是體育老師還是學生們大都只會去考慮完成任務,而不是去考慮完成的質量,這樣極為不利于學生們身體素質的提升。對此就需要體育老師結合學生們的訓練情況,為學生們進行科學的劃分,再以不同的標準開展訓練,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同時在開展訓練的時候,體育老師也可以不斷去提醒學生們,大家既然都是相同層次的學生,不必覺得他人的運動能力更加優秀,要積極挑戰,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從而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們之間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訓練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們的訓練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們的心理特點,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教學
情景
學生們在高中階段在選擇娛樂方式上面已然有著屬于自己的想法,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較為枯燥,大多數體育老師在完成基本的課堂目標之后就任由學生們自行組織自由活動,這也使得學生們往往難以提起參與體育課堂的積極性,學生們在體育課的前半階段只會想著如何快點結束枯燥乏味的體育訓練,想要盡快去開始自己所喜愛的體育活動。
學生們并不是討厭體育活動,相反,學生們在極高的學業壓力之下往往更加熱愛體育運動,那么也就需要體育老師在平時多加觀察,總結學生們所喜愛的體育活動類型,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通過結合游戲情景模式來增加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就例如體育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貼人游戲,這種游戲是十分符合學生們運動水平的,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一起游戲,同時這種游戲在追逐時的刺激感與換人時的未知感都將會極大地增加學生們的樂趣。除此之外,體育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信任連坐游戲,這種游戲看似簡單,但實際在學生們坐向另一位學生的時候需要有極大的信任,對于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與增強班級凝聚力有著很好的效果。
三、設置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
學生們在體育中考結束之后,往往不再需要重視體育成績的提升,而這也就使得學生們的在開展體育活動的時候失去了參與課堂的動力,學生們開展體育訓練完全依靠著學生的自覺性。對此就需要體育老師根據學生們現階段的心理特點來營造良好的競爭情景,讓學生們通過自我激勵來激發其運動的欲望。
就例如體育老師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四組,讓這四組的學生們共同進行折返跑接力活動,成績最優的小組可以提前進行自由活動,而成績墊底的小組則需要多進行一項訓練。在這種富有競爭性質的情景之下,每一次學生為了自己以及小組整體的利益都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完成任務,同時同組的學生也會對那一位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這種富有挑戰性與競爭性的情景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情緒,讓學生們更加熱愛體育課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課堂當中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有效提升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加強對學生們的了解開展差異化教學,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吳智.情境教學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116.
[2]術宏靜.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構建高效課堂——淺談高中體育課堂教學[J].田徑,2018(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