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利超 龍 呈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2
法治信仰的實質是指將法律作為最高權威,而非信仰法律背后具有支配性力量的政治權威。在法治信仰這一語境下,法律是支配一切社會規范的權威,是所有社會糾紛的最終裁定準則;法律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反而一切政治力量的發揮必須在法律的規定下才能得到發揮。簡而言之,法治之所以可以被信仰,是因為法律具有的最高權威性,而非是某種權威的工具。
“法治信仰中,價值理念得以多元共存,相互砒礪,利于理性精神的培育?!雹僭诜ㄖ涡叛鲋校ㄖ螢槎嘣睦砟罡偁幪峁┢脚_,社會成員的價值選擇度和選擇量增加,價值理念之間的差異可以被寬容對待,試錯機會增大。理性本來就是在各種價值理念的認知與選擇中培養出來的,理性同樣讓法治信仰接受審查并證明自身的正確。
法治信仰首先培養的是公民的守法理念,而非指引公民產生對法律的權宜、功利心態。凡是精神性的東西,一概離中國人很遠。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往往都是倫理性的,而與倫理性并存的是中國人的某種功利心態,例如中國人普遍認為的“走關系”強于“走程序”。這樣的現象恰好契合了中國人面對法律的權宜、功利心態。然而筆者需要強調的是法治信仰并非否定“工具理性”,而是讓深入人心的“工具理性”變得更加具有原則性,使一切原本存在的“潛規則”變為依法行事的“顯規則”。
法治信仰所信的并非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身后的,例如正義、公平、平等等價值觀念,是堅定地相信,這些理念是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實現的信念。而這樣的信念就是建立在擁有獨立的人格的基礎上的。
獨立的人格是指:“基于個體的自由而產生的自律平等的人格”。而學生在此方面的缺乏主要體現在錯誤理解“獨立”人格,現階段學生生活呈現出一種個性化與自主化的特點,其大多數學生錯誤的認為“獨立”的人格就是標新立異;就是反抗權威;就是以一種虛無的、模棱兩可的價值取向面對社會。這就導致了其與權威的對立,讓對抗權威成為了他們標榜自身獨特的標簽。
同時,由于現階段高校學生中崇尚金錢;崇尚走關系、走后門的風氣盛行,以完全的功利心態面對法律,這就給大學生黨員營造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內在環境,讓許多學生出現價值觀的混亂,無法真正找到真理、堅持真理,更不要說樹立正確的法治信仰。
學生的法治信仰是建立在對法制有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的,如果法治信仰沒有了基本的法律知識就像大樹失去了土壤,是沒有辦法生存的,然而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的基礎法制教育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導致了大學生黨員基礎法律知識的缺乏,從而使其無法形成法治信仰,其具體表現有:①將法制教育僅僅作為一門普通的課程,以完成國家規定為上課目標。同時法制教育的考核方式也存在單一性,大多高校法制教育還是以筆試為主要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基本局限于理論知識。②在法制教育中,學生是受體,也是宣傳和倡導的主體。一般公辦學校都設有法學院,而因此輻射而產生的相應普法社團或組織營造了一種隱形的法制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法制宣傳教育的學生主干力量,相對應的普法機構或者社團較少,法制教育的學生主體力量有一定的缺失。③大多數學校對于法制教育的資金投入不足,相對應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展也有相應的掣肘。
法治是一種“成”人游戲,而構建大學生黨員法治信仰,首先需要讓其“成”人。大學生相較于普通學生其思維更加活躍,見識更為豐富,所以在培養其獨立人格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幾點:①以表揚與肯定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在共性發展的同時為其個性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②給予學生一個相對而言寬松、民主、自由的環境,從而培養起自由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以社會實踐帶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把內在的思想信念和外在的行為方式有機統一起來。
在學校內部,培育學生法治信仰應當以“依法治?!遍_始,學校的管理人員、教育人員應當深切的理解“依法治?!钡膬群J真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完善校規校紀,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讓學生在走進校門的那一刻就感受到法律的約束力,體會到整個學校依法辦事的氛圍,受到法治的熏陶。同時應當鼓勵以社會實踐、組建學生社團、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旁聽法庭審理、聘請專業人士進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逐漸由受教育者變為法治精神的宣傳和倡導者。
完善高?;A法治教育的第一步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由于法治教育屬于綜合性教育,其教師隊伍應當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論水平、實踐經驗以及跨學科知識,從而保證基礎法制教育的質量。所以要通過不斷的進修等方式提高法律教師的素質擴大其知識面,從而使其能夠很好的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務。
就目前我國高校現狀而言,輔導員是距離學生最近的高校教師,輔導員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重大并深遠的。因此培育大學生黨員法治信仰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輔導員對于學生的積極影響。①輔導員在日常事務性
工作中應當適時適當的傳達法治觀念,提高學生對于法治的認識。②輔導員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使其能夠充分表達自身訴求,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同時輔導員還應當以身作則,嚴格執行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學校各項校章校紀,讓學生樹立“規范意識”,進而形成法治信仰。
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熱情、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自我展現能力出眾的特點,開拓新的教育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以法治微電影的形式讓學生展示自身對于法治觀念的理解,微電影由學生自己出演,內容可以是任何與法治有關的事件,而在劇情發生轉折時可以暫停,然后將微電影放于校園網上。下一步的劇情走向可以由學生和老師進行討論,讓教師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法治道路。
[ 注 釋 ]
①張永和,孟慶濤.法律信仰形成路徑探究[J].人民論壇,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