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躍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個人信息權,是指個人信息本人依法對其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對于消費者個人來說,主要享有7大權利:其權利內容具體包括信息決定權、信息保密權、信息查詢權、信息更正權、信息封鎖權、信息刪除權和報酬請求權。
從性質上講,消費者個人信息控制權是人格權的一種,但它在客體、內容、行使方式等方面有別于傳統的具體人格權(如隱私權、肖像權),發揮著這些權利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該確認的一項新生的獨立權利。
針對網絡購物的正常秩序,雖然在國家層面上有相關的法律進行宏觀層面上的約束,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253條后增加一條,對各行業從業人員倒賣泄露公民信息的行為進行了刑法規制。但是不難看出,該項立法涵蓋的范圍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僅僅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法提供公民信息的行為,但是針對在社會生活中與群眾接觸最頻繁和最密切的商家的違法泄露侵害消費者信息權的法律行為,刑法的規制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換句話說,當前針對消費者的信息權的保護存在很大漏洞。制度的之后也直接導致了當前針對消費者信息侵權行為日益猖獗的重要因素。
第一,構建獨立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權保護法》。將消費者個人信息權進行單獨立法符合當前社會現實的需求,法律構建也是各項配套措施運轉的權力基礎和保證。在構建消費者信息權保護法的過程中,既要立足國情作出符合現實需要的法律構建,同時也要充分吸收域外國家相關立法的有益經驗,尤其在立法技術上,域外國家對信息權的保護已經有著較長時間的實踐,因此其法律的完善過程中,相關立法必然是經過實踐的考驗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因此我們在立法過程中可以采取域外國家的經驗的同時,避免其教訓。以期法律的構建更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第二,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制度。互聯網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互聯網發展的初衷和最終目的都應該是以更好的服務人為原則和宗旨,因此,互聯網在整個社會框架下的存在必須是有序的,不應該因為其虛擬性而成為一片法外之地。
第三,相關平臺應加強對商家的用戶管理。在政府管理方面,加強平臺和商家網上登記制度確定主體的身份,明確主體地位,強化主體責任。確保在發生侵權行為后能夠及時準確的追究相關責任主體,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用在政府監管上也可以說沒有登記就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在平臺管理方面,相關平臺應該提高商家入駐平臺的網絡標準。優化平臺商家質量,實行考核制度。每一年度中根據消費者信息反饋和網絡信息綜合匯總,制定商家年度考核表,量化考核標準,對在年度考核中不符合條件的商家堅決撤銷其平臺入駐資格。
第四,貫通公民信息權和消費者信息權保護機制的有效銜接。公民信息權包含消費者信息權的范疇,因此,消費者信息權的立法保護應該堅持公民信息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同時考慮到消費者群體的特殊處境進行針對性的細化立法保護。明確兩者之間的貫通關系而非對立。充分吸收和借鑒公民信息權保護的相關理論研究,不斷充實和豐富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理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