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
景觀設計基礎課程是藝術設計學景觀設計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是深入學習景觀設計的基礎,其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建立對景觀設計的總體認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建立學生對景觀專業的基本認識和掌握景觀設計基本技法,通過對戶外空間設計準則的理解與實訓,培養學生基本的景觀專業認識,培養學生分析與調查的能力,為后續景觀課題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在對景觀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生表現與教學體會進行教學反思與反饋后,總結歸納該課程中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首先,課程的教學主要從宏觀、中觀、微觀的景觀調研分析為主,強調了學生對這三個層面空間的把握能力,培養學生的景觀調研、景觀分析和撰寫報告的能力,使其建立合理的景觀設計規劃思維。這是景觀設計課程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這些技能不足以完成完整的景觀設計訓練,尤其是在學生進入到后期的景觀課程中,往往出現對于設計概念認知淺薄的問題,對于空間尺寸感知把握欠佳,學生對于將該課程的分析能力與設計手法結合的能力較弱,因而致使學生在后續的景觀專題設計中很難實現思維與理論的轉換,出現課程知識斷層現象。
其次,在景觀調研能力的基礎上應當注重對景觀設計基本技能的掌握與了解,全面基本地了解景觀設計基本手法,除了景觀的調研能力外,還應當適度培養學生的景觀形式基本語言、景觀空間認知、景觀設計制圖基礎、景觀設計的藝術與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景觀專業本身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專業,如果單單只是著重對于調研能力的培養,學生按照“場地分析流程”往往使得調研結果為了“分析”而“分析”,失去了場地調研的真實意義,無法做到與后續的設計結合,使得學生無法在后續的設計中表現出場地分析的意義。
最后,課程的定位主要針對景觀設計的前期調研分析過程,缺乏與后期專題性設計課程的銜接,缺乏景觀設計基本概念與過程的訓練。因此,在學生進入到后續專題設計課程的時候缺乏景觀設計的基本技能,在后續的景觀專題課程中很難得到有效的進展。
該課程的定位即是景觀專業的入門基礎課程,旨在作為后續專題課程的銜接課程。課程主題為基本景觀知識掌握與基本景觀單元空間實訓。課程分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兩個方面,理論課程是為實踐課程做準備,每一個理論課程都有相應的實踐課程作為鞏固與訓練。
理論方面,主要理解景觀設計的概念與認知,介紹現當代景觀的發展概況,使學生基本了解目前景觀專業發展概況,了解最新的景觀發展動向,掌握景觀設計元素與設計原則,通過經典案例的學習了解其實際應用,另外再結合實地的考察與調研,鞏固重點知識。
實踐方面,一是掌握景觀設計基本形式與空間類型,從空間認知、形態、色彩方面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形式語言。并通過實際的空間訓練,練習如何合理運用基本設計語言。二是景觀“空間感知”與實訓,掌握景觀設計中的基本空間尺寸尺度規定,并進行景觀空間的實地測量,切身感受景觀空間尺寸,要求較為精準地測量空間道路、景觀家具、景觀小品等尺寸,根據測量出來的尺寸繪制平面圖與立面圖。三是景觀空間設計實訓,掌握景觀設計程序,了解基本景觀設計流程,在規定的空間大小中,根據要求的空間功能要求,設計符合人的使用效率的景觀空間。
景觀設計課程由簡入難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景觀概念的認識與經典案例學習。通過簡單基本的景觀概念介紹開始了解景觀,結合景觀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分析與學習經典案例中景觀設計元素、設計原則的應用,總結這些設計中的經典設計形式語言。在有了一定的景觀認知后,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地考察調研城市公園,進一步分析景觀設計元素與原則的實際使用,通過實際的景觀空間調研加強對景觀設計形式語言的了解。
第二階段,景觀“空間感知”訓練。景觀戶外空間有別于室內空間,在空間尺寸的感知與把握上較室內空間更難掌握,特別是在后續的景觀專題課程中此問題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在該課程中應當適度地從這個問題著手,解決空間尺度的感知訓練。在此階段中,首先從理論上了解基本的符合人體工程的景觀空間尺寸要求,再實地測量實際景觀單元空間,較為準確精準地測量空間中道路、景觀家具、景觀小品的尺寸,并根據測量出來的尺寸繪制符合景觀制圖標準的平面圖、立面圖。最后,觀察景觀空間的實際使用效果,分析出空間中的合理設計與欠缺設計,培養基本的景觀判斷能力。
第三階段,小尺度空間的設計實訓。通過前期的訓練,完成完整的景觀設計方案,依據景觀設計的流程,在較小的、有利于初學者掌握的空間范圍中設計符合使用功能的景觀設計。通過實訓練習,加強與鞏固前期知識。
統一時間進程安排,建立中期與終期的兩次課程交叉評審,通過交流的方式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學生也通過設計思維的交流提高學習效率。合理分配課程課時,避免過于集中的課時安排,提供給學生一定的實踐練習消化時間。最終,希望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合理化教學定位與教學主題,切身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好該課程的基礎作用,為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做好扎實的基礎準備。
在景觀設計基礎課程中加入“空間感知”訓練的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全方面的訓練,學生應當摒除自己作為設計師的角度,從一個普通大眾的角度去觀測空間。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觀察能力與剖析能力,其重點與目的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對空間感性的認識。我們通過感覺獲得對空間的感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都是屬于感覺的范圍,通過這“五感”的觀察與體驗獲得對空間的“第六感”的認識。第二,對空間理性的認識。考察場地的現場條件,通過用地類型、交通流線組織、水文植被、地質地貌等場地因素獲得場地的空間關系,在這個階段的調研能夠展現學生的挖掘能力與分析能力,通過合理的邏輯來對空間各個要素進行解析。
通過多方教學經驗的總結,“空間感知”教學環節在內容的安排上應當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觀察方法的訓練。空間無處不在,對于我們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空間習以為常到甚至不會察覺。如何去“感知空間”需要一定的觀察方法。因此在對學生初次接受“空間感知”訓練時,觀察方法的訓練是最基本的一個步驟。通常,實地調研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實地調研中帶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對場地的條件(如植被、道路現狀、鋪裝現狀等)設定調研主體,分門別類地進行記錄,記錄的方式可以是錄像、拍照、草圖繪制、文字記錄等。通過這些傳統的基本的方式獲得對空間的認識。其次,當下的互聯網時代,也帶來了多元的觀察方法:街景地圖提供了任意街道的實景圖片,百度街景地圖的“時光機”功能還能幫助我們認識“過去”的街景;GIS軟件能幫助我們分析場地的地形與高程;Mapbox網站能提供各種風格的地圖底圖,同時能夠獲取一定的地形信息。
第二,場地信息的獲得與感知。在學生的場地調研中對場地信息的獲得與感知趨于程式化,沒有實現場地調研的真正意義。場地信息的準確與有效性是設計的基礎,學生在場地信息獲得時應當從使用者的角度,觀察與理解使用者的需求,這需要通過對實地的考察、對使用人群的觀察及訪談等來獲得。華南理工大學的何志森提出城市研究的Mapping方法,指在城市調研中用跟蹤、觀察、記錄的方式來獲得場地的真實有效信息,這種方式能夠使設計更貼近日常生活,做到設計為生活服務。
第三,思辨能力的訓練。在場地調研環節中除了對場地的客觀分析之外,訓練學生的思辨分析能力也是必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從場地的調研中分析與發現場地的優缺點,分析利弊,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場地的理解。同時,這也是銜接場地調研與場地設計的關鍵環節。
景觀專業課程實踐性較強,單純的理論講解不足以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景觀設計方法。因此,在課程中,理論講解必須與相應的、目的性強的實踐訓練相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具象地理解。在該課程改革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分配,由簡到難,按照景觀設計的流程,每一階段的理論講解都配以相應的實踐訓練,務必要求學生通過實踐鞏固理解。“空間感知”作為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學生理解景觀設計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做好景觀設計的重要一步,除去空間便無設計可言。景觀設計基礎課程中加強“空間感知”的訓練,做到真實有效的訓練,發揮該門課程的基礎與銜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