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舞蹈屬于一種藝術活動,主要是通過舞者的肢體行動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在大學開展舞蹈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身心全方面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而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將舞蹈表演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加強舞蹈技能的實踐,另外,還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加強表演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明白舞蹈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形象美感意識及舞蹈創新能力等逐步提高,增強舞蹈表現能力。
藝術性特點是我國大學舞蹈學習的主要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對舞蹈藝術產生發自內心的熱愛,以此為基礎,通過學習逐步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識與表演技巧。大學舞蹈的學習目的并非是完成更多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而是以正確的方法將舞者及作品的情感相互融合,并以舞蹈肢體語言的形式將其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1]。因此,學生一定要對舞蹈知識內容就技巧熟練掌握,不斷提高舞蹈藝術的感染力水平。總的來講,大學舞蹈和表演意識間的相互關聯主要在于內容上的統一,所以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對兩方面內容的協調與融合,而這兩方面內容間的關系可總結為:首先,相互滲透。舞蹈與表演意識二者間的相互滲透表現較明顯,在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需對兩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性學習,例如肢體動作的練習、舞蹈節奏的掌握、舞蹈技巧的掌握和運用等等[2]。需要對相關表現手法加以綜合,才能夠確保舞蹈作品的完整性,吸引更多受眾對舞蹈表演產生共鳴。其次,相互促進。表演意識和大學舞蹈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主要表現為二者的缺一不可,一旦其中任何一方面存在缺失,都將對舞蹈整體表現效果造成不好的影響。若是學生在舞蹈技能輔助方面不足,作品的表演就會顯得缺乏靈性與感染力,若是學生失去了表演意識的支撐,那么就會使舞蹈表演的魅力水平降低,很難將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展現出來。可見,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相互促進作用,缺一不可。
培養學生表演意識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能夠提高舞蹈感染力水平。舞蹈藝術作為一種形象的肢體表現藝術,能夠以肢體動作、服裝搭配及舞者情緒等方面的配合將舞蹈內容及情感表達出來,在基礎動作表現技巧方面,舞者可通過洋溢的相融及輕快的舞姿生動地展現出舞蹈中的明快氛圍,是受眾體會到喜悅之情,從而提高舞蹈感染力水平。其次,能夠提高舞蹈靈性。通過表演意識作用,能夠使舞者自發地配合相應的表演動作,繼而提高舞蹈的靈性。例如,在楊麗萍進行孔雀舞的表演過程中,通過發揮自身的表演意識將孔雀的不同姿態全面展現出來,觀眾能夠透過她柔美的舞姿動作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藝術魅力,不禁對大自然心生一絲敬畏之情。同時,其在舞蹈中各種舞姿的靈活變換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如夢般的仙境,觀眾似乎可以看到一只活靈活現的孔雀嬌柔媚態、盡態極妍,使其與大自然的情景融合為一體,并且使整個舞臺場景變得靈氣逼人。再次,促進舞蹈的意境的體現。舞蹈藝術的最高境界實際上就是一種無言的狀態,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配合相應的肢體動作表演,展現出種種不同的動態畫面,引起觀眾的無限想象,加之以舞者情緒的流露與面部表情的配合,進一步展現了舞蹈的意境美。
在進行大學舞蹈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舞臺表演習慣,正如文章著作中確立好的立意一樣,而良好的舞臺表演學生就是這里的“立意”,尤其是在剛剛開始大學舞蹈學習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它是發展表演意識的原因之一[3]。在開展舞蹈教學前,教師需使學生全面了解舞蹈學習需要經歷很多辛苦,需具備克服困難、勇于吃苦的決心,并且遵循客觀規律,參與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從量變到質變。另一方面,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一種信念:舞蹈藝術的初級表演舞臺就是開展舞蹈教學活動的教室,要將所有舞蹈表演技能視為舞蹈藝術結構中不可獲取的部分來認真對待,認真做好每一個舞蹈細節,甚至是一個表情或者一個眼神,都不得馬虎。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其對舞蹈這門意識形成敬畏之情,在學習及表演中能夠始終遵循相關規則,培養學生積極嚴謹的舞蹈表演態度,奠定良好的舞蹈學習基礎[4]。
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藝術,通過舞蹈作品的表演能夠對人的情緒變化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通過情感的流露對自身及受眾的情緒加以渲染,而舞蹈表演的動態過程當中隱藏著人性的真善美,充分發揮了肢體語言的作用。借此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過渡還是造型方面,舞蹈表演者的所有動作都是一氣呵成的,肢體動作具有較強的連貫性,能夠給受眾帶來身心雙方面的享受[5]。因此,形成良好的形象美感意識就成為了大學舞蹈表演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想象美感的培養是指在教師的教學指導條件下,使學生對舞蹈藝術從最初的感知美上升為理性美,然后將這種理性美上升為創造美,在這一逐步升華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對舞蹈美的含義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還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表現美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舞蹈的文化底蘊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從而在大學舞蹈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指導。
在大學舞蹈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形象美感意識等方面的訓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將舞蹈內容及其中蘊含的情感元素全面地體現出來,所以,一定要注重對學生舞蹈表現意識的培養。在進行作品表演之前,需對舞蹈作品的創作背景、內容及情感主線進行全面了解,充分領略其中的意境與精神,然后通過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此才能夠有機會完美的展現作品。因此,大學舞蹈教學中對學生舞蹈表現意識的培養應分別從作品的解讀能力與作品的表現能力兩方面入手。例如,《天邊的紅云》這一舞蹈作品,該作品是以一部戰爭內容題材的作品,體現了戰爭年代中人們的敢于斗爭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對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進行全面了解,然后要求帶入自身情感進行舞蹈表演技藝練習,將戰爭的無情與冰冷與情境中那一抹艷麗的景色通過肢體動作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并對其進行鮮明對比,通過這種情景上的反差提高舞蹈的表現力水平。由此可見大學舞蹈教學中培養良好的舞蹈表現意識的重要性。
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舞蹈學習及表演意識的培養中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至關重要,通過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夠更好地將舞蹈這門藝術的價值與魅力展示出來。學生在進行舞蹈知識學習與表演技能練習時,始終注意自我提升,并進行階段性自我評價與總結。而教師方面則應對學生進行及時提醒,防止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固步自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敢想敢做的精神,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舞蹈藝術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表演意識水平。
綜上所述,大學舞蹈教學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專業性特點,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明確表演意識對于學生進行舞蹈專業學習的重要意義,在進行舞蹈理論知識與表演技能的教學工作中,采取有效方法對學生的表演意識加以培養,使其形成良好的舞臺表演習慣、舞臺表現藝術、舞臺美感意識,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形成綜合表演意識,使學生不斷提高舞蹈表演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