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鵬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目前我國在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多元化創作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原因分析,并試著探究出一些合理性的對策建議。當前,想要推動中國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多元化創作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滿足市場需求及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相信只要堅持科學的方法,用實踐成果檢驗理論,就可以走上正確的道路。
少數民族合唱藝術在過去只是集中在本民族的傳統題材當中,隨著國內基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民族融合的力度越來越大,題材的可選擇方面也越來越豐富,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傳統題材,有了更多的大視角、大題材的創作,當然也有一些關注本民族未來發展的新的視角出現。合唱藝術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的藝術門類,它凝聚了少數民族傳統人文、地域地理、生活技藝等諸多元素。合唱藝術看起來簡單實則非常復雜,因此在研究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題材過程中要考慮到許多方面的要素,這種必要性是與少數民族合唱藝術本身所包涵的文化價值聯系在一起的。
傳統的少數民族合唱藝術形式比較固定,比如舞曲合唱、勞動合唱、抒情合唱等等,現在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增加了童聲合唱、混合唱等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在繼承與發展原有演唱體裁的基礎上,融合當代社會和諧思潮,逐漸向多聲混合演繹轉變,使少數民族合唱越來越多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音樂的傳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如果利用好這種工具,少數民族的合唱藝術也許會走出一條更加寬闊的道路,而且利用先進的技術也有利于展示多樣化的合唱藝術形式。
原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固有環境兩方面。城鎮化的推進和工業化的發展,讓原生態環境進一步發生改變,許多少數民族長期居住的地區被重新編制、規劃,這一定程度的破壞了原生態自然環境,這也為本民族的合唱藝術創作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另外,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包括國內其他民族的相互影響,本民族的人文生態環境很難維系下來,這也為多元化創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當然,挑戰就是機遇,如果合理利用的話,可以進一步加強創作的元素和空間。
傳統的合唱藝術傳承需要口口相授,這是少數民族一貫的做法。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許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不再迷戀本民族的合唱文化,甚至都不會演唱這些舞曲、抒情合唱曲目,許多年輕人迷戀rap、搖滾等音樂,不再對本民族的合唱藝術感興趣,更談不上傳承保護,再加上之前政府不太重視這方面的保護發展,造成了人才的斷層,因此為合唱藝術的多元化創作帶來了阻礙。
根據研究分析,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合唱歌曲由于形式的緣故,很難進行改編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以改編創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來進行多元化創作。對于無法進行改編的合唱,可以鼓勵年輕人進行新的創作,這也是一種方式,利用互聯網等媒體和技術進行創作是當前年輕人的喜好。許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都在大城市打工,可以將他們的經歷經過藝術加工創作成新的作品。對于那些可以改編的合唱作品,可以保留其原曲的精髓部分,融入西方的管弦樂、交響樂等現代音樂表達形式,使傳統的少數民族歌曲能夠推陳出新,不斷變革自身,與時俱進,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喜愛與關注。
少數民族對自身人文歷史的堅持是不言而喻的,也是無可厚非的。對于外來文化有著本能的抵觸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應該扭轉意識,積極以主動的姿態融入進來,借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和民族文化復興的國家戰略,應該主動開放胸懷,在堅持本民族基礎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外來元素,這樣才是符合當前時代的要求和國家發展的戰略。少數民族的語言本身就屬于小眾,如果不扭轉觀念的話,就會固步自封,不利于合唱藝術及演繹形式的多元化創作。合唱藝術傳入我國后,就迅速本土化,主要體現在地域化、民族化、生活化等諸多特征方面。對于抽象的內容情節不太關注,因此說少數民族合唱藝術多元化創作是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家,各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各有千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產生了極強的化學反應,這本身就為我國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多元化創作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內容,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
長期以來,關于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創作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少數民族合唱藝術應該堅持本民族的特色,不應該加入其他民族的元素,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之所以倡導多元化創作,就是要以主動的姿態與其他元素多交流并產生融合,這樣才能實現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