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寒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夜曲”這種體裁一般指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John·Field,1782-1837)首創的一種鋼琴作品的體裁。歌唱性、優美的旋律,通常用慢速或中速的速度彈奏,并習慣使用琶音形式的和弦音型進行伴奏。“夜曲”含義表現的是意境美,是夜的寂靜感和對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肖邦所創作的夜曲是這一鋼琴作品體裁最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
不同時期的夜曲具有不同的特點,18世紀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語“Notturno”為名,J.海頓、W.A.莫扎特均創作過此類作品。19世紀的夜曲更多的是旋律如歌、富于詩意的抒情性作品,類似像無詞歌的形式,但內容比較深沉,并含有憂郁的情緒特點。始作者既為愛爾蘭作曲家J.菲爾德。費德列克·法蘭西斯·肖邦將它發展到一種形象豐富、情深意遠的鋼琴音樂體裁,而C.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云》、《節日》與《海妖》則是管弦樂的套曲,并不屬于本文分析的典型夜曲的范疇。
肖邦《Notturno》(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一創作于1843年,1844年出版。肖邦將這首夜曲作品獻給了曾經對他晚年生活鼎力相助的蘇格蘭女性友人,珍妮?威赫米娜?斯特林(Jane Wilhelmina Stirling)。《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一的鋼琴演奏技巧較為容易,因此許多人都愛演奏,也是肖邦夜曲入門類的練習曲目之一。樂評家克雷奇努斯基曾對該曲評論說:由悲傷逐漸升高,成為失望的吶喊。其后又因為希望而緩和下來。整首作品仿佛在描寫一位離開自己所愛的家庭,所愛的人,寂寞而悲傷地行走在旅途上的流浪者。中段為進行曲的風格,尾聲則是富有感謝氣氛的熱情段落。以下筆者將此作品的創作手法進行分析與討論:
肖邦最擅長在鋼琴曲中加入裝飾音用來增加旋律的華麗與美感,在本曲中有許多地方都用以單個輕巧的裝飾音來裝飾,例如第八小節第一拍,第十二小節第二拍,都是用倚音的方式來裝飾原音,輕巧柔美的樂曲風格也因為裝飾音而增加了更多的迷人風采。筆者統計了本曲中所有的裝飾倚音,共有十二處,另外也有震音(Trill)的裝飾。震音是由主要音與上一音級的音急速交互振動所形成的裝飾音。加上震音形式的裝飾音后,使被裝飾的樂曲旋律更加細膩、美化而迷人,甚至可以藉由裝飾來表達特殊的意境和色彩。在《夜曲》五十五之一的第六小節的第三拍,與第十四小節第三拍之間,出現了震音的符號。在此處的裝飾音是由主要音(B)與附屬于主要音的上一級音(C),做急速交互彈奏而形成延長音型的裝飾效果。
肖邦常以寬廣音域間的快速琶音來強調和聲和展現作品的技巧,比此快速的上下行琶音可以營造出一種特有的力度堆疊音效,這種方法在肖邦的作品中相當常見。在《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一中的尾聲部分就是利用這樣的創作技法,將尾聲不斷地擴充,使其音樂旋律不斷的上行下行,相同和聲效果之間不斷堆疊,并且樂曲旋律音域走向超過了兩個八度的范圍,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幻想曲風格。
在肖邦《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一中,由于主題輪流重復的出現,因此每一次出現在樂句語法、節奏設計或和聲上都會有些許變化。在左手的聲部,改變了伴奏的旋律形式,在不同段落中,引用了新的旋律素材或改變音型的方式,例如B段使用了新的主題的旋律,旋律線條在和弦的最高聲部中出現,左手的聲部搭配上分解和弦,樂曲的形式與A段有很大的差異。A’段的旋律走向幾乎與A段相同,主要是在伴奏音型方面采用了半分解和弦大跳的方式,前后兩段運用了不同的伴奏織體,營造出不同的旋律風格。
肖邦善于用雙手以等距離的形式來彈奏快速的音群,此創作作品也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將此手法置于樂曲的最后部分以制造出如風暴般的音響來達到樂曲的至高點,第二類則是以此種音型貫穿于全曲或整個段落之中。在這首作品中B段的主題內,樂曲旋律就是雙手以單音彈奏快速音群開始,之后帶出一個片段的和弦進行,肖邦將此作為堆疊樂曲高潮的重要技法,而音樂風格色彩上卻與A段迥然不同,在作品的音響上顯得更為渾厚、激動,配合力度與音樂術語方面的運用將樂曲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在浪漫派音樂時期,肖邦一生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宛如一道劃過天際的耀眼流星,雖然他已逝去了將近一百七十年,但他的音樂作品仍持續的在世人心中閃耀。聆聽他的音樂,不僅能感受到波蘭人的熱烈與真摯的情感,更能在古典音樂長河中誕生這樣的一位影響世界的偉大作曲家而感到無比幸運。這部作品無論從鋼琴演奏技巧的展現,還是在整體旋律的張力上,都是非常豐富且華麗的。這首肖邦創作的五十五之一的優美的旋律線條加以巧妙的樂句構思,都超越了他所創作的第九號夜曲作品。在這部作品中可以讓人充分的領略到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別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