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宇 云南師范大學
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旨在通過動作神態去傳達藝術的美感。而在這個傳達的過程中,需將舞蹈特定的文化底蘊融合在其中,并與特定的動作進行巧妙的雜糅,最終表現出來,并帶給人們有別于其他藝術的美感。在整個舞蹈的教學中,民族民間舞作為其中一個分支,關于它的“風格性”研究,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體會舞蹈藝術的內涵之所在,從而形象、生動地去傳達舞蹈藝術的美感。
在當前的舞蹈教學中,研究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具有其實質性的意義。和其他種類的舞蹈相比,民族民間舞擁有歷史性、藝術性兩大特質。歷史性具體是指,民族民間舞的最終形成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由特定的人群在特定自然環境發展的狀況下形成的舞蹈派別。簡單來說,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是指特定人群的情感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的一種表達,最終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藝術形式。關于它的研究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研究入手,去探討舞蹈教學的方式方法,無疑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對于其風格性的研究,可以深入舞蹈本身含有的文化內涵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去理解并領悟其中的要領,這樣才能通過動作很好地傳達出來,那么舞蹈教學的質量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從當前的舞蹈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對于舞蹈的認識,停留在重復動作的練習上,盲目地、長時間地去練習動作,而不去考究其實質性的內涵,導致舞蹈的表達生硬呆滯,沒有表現力。而關于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研究,可以彌補當前的失誤。通過講解民族民間舞所包含的實質性內涵,讓學生深入地去了解、領悟,再通過勤加練習,舞蹈的傳達才會鮮活吸引人。
民族民間舞形成于特定的人群,是出自民間農民之手,關于其風格性的研究,可以將民間的鄉俗文化擺到研究的舞臺上。而民間鄉俗又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它的學習和了解,可以很好地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進而讓民族文化薪火相傳、永不間斷。
民族民間舞生于民間,要想深入研究其風格性,就應該回到它的發源地去尋找研究的突破點。民間文化作為其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選擇根植于它,無疑是個很好的突破點。所以在當前的舞蹈教學中,關于民族民間舞的學習,首先應該根植于民間文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展開。第一走進民間,就是在研究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時,需要理論結合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走進民間,親身體會當地的民俗文化,體驗其中的情感表達,才能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間舞的內涵之所在,才能進一步地領會其風格形成的要領,進而在舞蹈的表達中,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第二走近農民。農民作為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主體,他們對舞蹈的認識會更貼切。所以走近農民和他們進行深入的溝通,了解農民演繹舞蹈所要傳達的真實情感,會給其風格性的研究提供實質性的參考依據。
在當前的舞蹈教學中,研究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去教學。通過對民族民間舞的風格形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采用聲像結合的方式,還原民間舞蹈的真實場景,感染學生的情緒,進而引發他們的思考。之所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去助力當前的舞蹈教學,原因在于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太過單一,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引導,而偏向于單一動作的練習,導致教學質量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而借助多媒體的技術,可以豐富教學方式,創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讓學生對舞蹈有更深的認識。
關于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那么持之以恒的學習心態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研究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研究,才會有循序漸進的效果,才能在不斷累積的基礎上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應用到舞蹈的教學中。
舞蹈藝術的表達在于形與神的融合,只有二者恰到好處地結為一體,舞蹈的魅力才會體現出來。而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學習也一樣,“形”沒有表達到位,是因為沒有融進去“神”,而“神”把握就在于它本身的文化內涵的學習。所以在對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研究的教學中,應該立足于傳統的民間文化,深入挖掘,這樣才會有研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