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方 菏澤學院
“臨清時調”定名是在20世紀50年代,但它的誕生可追溯到我國的明清時期,最初是流傳于臨清本土的“鴛鴦調”“靠山調”“拉哈調”一類的民歌小調,發展至清末年間,與當時其他廣為傳唱的民歌小調逐漸統一被稱為“時新小調”,即之后的“時調”。清末民初是臨清時調發展的轉折點。這時候各式各樣的民歌散布在人們中間。它們在運河沿岸的商人和農民中廣泛傳播,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活動。20世紀50年代,將其正式命名為臨清時調。
1.臨清時調的唱詞及唱腔特點
歌詞作為臨清時調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直接影響著其旋律的發展和節奏的運用,賦予臨清時調濃厚的地方色彩。在臨清時調的演唱中,一般采用臨清方言演唱。首元音之間的間隔相對較短,音節結構獨特,具有豐富的地方色彩。臨清時調的演唱較為口語化,中間多唱一些贊美詩,演唱時采用臨清方言的發音,發音中沒有伴奏。表演者將演唱中的發音與表演穿插在一起,使表演更加完整、生動。在旋律中加入一些聲音或音樂符號,以增加旋律的曲折和優美,使曲調的演唱更加圓潤和豐富。
2.臨清時調的表演形式
不同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的變遷,對人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習慣都有一定的影響,對曲藝音樂的發展、演變和表演方式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制約。臨清時調的表演形式非常靈活,有坐唱、走唱、立唱等,現在一般以站唱的形式進行,唱的形式有獨唱、二重唱和群唱。
3.臨清時調的敘事特征
綜觀臨清時調的發展脈絡和保留下來的代表性曲目,可以發現臨清時調最擅長表現的就是底層人物的凄慘命運,善于刻畫底層人物最細微的內心情感,正是這種鮮明的主題使臨清時調的藝術品質得到了提升。傳統的代表性曲目有《盼五更》《尼姑思凡》等。
臨清時調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個地區長期以來文化創造、豐富和演變的積淀,蘊含著該地區生活方式、生產力發展、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的演變歷史。
1.臨清時調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臨清時調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種文化傳統,它是臨清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金門的豐富歷史,積淀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精華,保留著臨清最集中的中華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臨清時調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臨清是一個古今融合的城市,有著歷史與民俗文化交融的獨特性,保留著豐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發展生產力、社會組織、精神面貌和道德習俗以及生活禁忌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
無論臨清時調的聲調如何創新和變化,都不能改變其最真實的藝術特征。結合臨清時調的客觀現狀,如果繼續這樣的發展,觀眾很快就會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臨清時調的發展。舊的太舊,新的不新。結果一些老觀眾逐漸對時調失去了興趣。
20世紀出生的許多藝術家在過去的十年中去世了,許多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失傳了。在繼承中,老、中、青年繼承人的結構配置不合理,繼承人的繼承質量和繼承水平有待提高。
在臨清時調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繼承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民歌一般采用師徒“人與人、口與口”的傳承方式,以及家族傳承和自然傳承的方式。
現階段,與傳統的傳承方式相比,新的電子傳承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說是具有革命性的。在新時期先進繼承媒介和先進繼承方式的支持下,必將取得質的飛躍。
臨清時調的內容可以說是歷代社會文化變遷的縮影,反映了臨清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特征,具有“誠”的藝術特征,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罕見的活化石。因此,在保護傳承過程中,應在保護本體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進行創新。
臨清時調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臨清當地的養分,它深深扎根于該地區,充分展示了臨清人民的生活面貌。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臨清土地的文化內涵和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民族音樂在山東傳統民俗文化和鄉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加強及時性的保護與傳承,必須正確處理好本體保護與創新發展的關系,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完善保護與促進體系,營造適合臨清時調及時性保護的文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