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霞 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17年3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頒發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旨在選擇和支持一些具有遺產基礎和生產規模,具有發展前景,并有助于促進就業的傳統工藝項目,促進可擴展經驗案例的形成,促進全國傳統工藝的發展和振興。
2018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建立約100個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教育部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手工藝走進高校,旨在通過高校強大的學術理論資源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鏨刻工藝作為金銀器加工領域的主要技能,經過3000多年的積累與提升,歷經多個朝代的傳承與創新,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美學的表達,是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結晶的體現,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按照保護、搶救、利用、傳承的遞進式工作規劃,從數據留存、影像記錄、檔案收集等多個方面合理、有序地做好傳統工藝的保護、管理工作。
2006年5月開始,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分5批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傳統鏨刻工藝相關的銀飾鍛制、金銀細工等中國傳統工藝都名列其中,如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金銀細工制作技藝、銅雕技藝、藏族金屬鍛造技藝、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銀飾制作技藝、銅器制作技藝……以上這些制作技藝項目的入選,有助于引起政府、企業的重視。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將有更多政策制度、經濟扶持共同給予傳承人群更多的支撐,在這個過程中,對從藝者身份的認同,才能提高工匠對傳統技藝的自我認知、堅守意愿,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2017年3月24日, 國務院發布了由3部委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的發布是為了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有基礎、可傳承、能發展、易就業、好推廣的傳統手工藝項目,通過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由點及面,促進傳統工藝振興。通過一年的細致調研后發布了《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明確了未來將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挖傳統文化的內涵、依靠提升設計能力、豐富產品的品類、提高產品的質量、營造全新的消費理念,使傳統工藝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
2018年10月-11月,筆者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苗族銀飾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成員,進行了60多天的系統學習,赴貴州省對苗族銀飾鍛造工藝進行了25天的考察調研工作,并在黔東南州雷山縣麻料村學習苗族銀飾鏨刻技藝,并受邀出席2018多彩貴州傳統工藝振興活動《苗族銀飾傳承與創新·鄉村論壇》,針對相關調研工作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做主題交流。
麻料村是一個地處雷山縣東北部的偏遠山村,由于當地居民多以苗族為主,有穿戴銀飾的習俗,故村里男性多以加工銀飾為生,人稱“銀匠村”。由于以前從麻料村到最近的西江鎮步行需要一天時間,交通又極其不便,村民經濟收入較低,也屬于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在21世紀初期,村民陸續放棄銀匠的活計,外出打工養家糊口。如今在國家扶持政策的引導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工匠經過技能培訓,決定順應形勢,充分利用“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為麻料村煥發新生機。在他們的帶領下,村民們自發成立“銀匠協會”,在協會的主導下成立“銀器合作社”,用“協會+合作社”的發展理念拓寬經營路徑,積極吸收外出打工的銀匠回歸故里,現在的麻料村以“傳統銀飾鍛造技藝”為亮點,在進行生產、銷售、技術培訓的同時,發展鄉村體驗游,使麻料村又見到了“銀匠天天作”的景象。
傳統的鏨刻技藝,有蘇作、晉工、藏系、貴州工等不同的說法,因不同區域制作方式不同,制作工具都有各自的特點及名稱,但是在技藝傳承方面,卻保持著“師傅帶徒弟,師兄帶師弟”式的口口相傳,都沒有遺留下圖譜或是技能教材,僅存的都是老舊的作品,依樣而制,故而鏨刻工藝的一部分精髓,也隨之慢慢地流逝。現在,由于教育的普及,在針對傳統文化的教習上,也打破了傳統的門戶之見,變成了每個人都觸手能及,你想學師傅就愿意教的局面。
2018年5月,教育部發文用兩年時間在全國建成100個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手工藝走進高校,旨在通過高校強大的學術理論資源和豐富的優秀人才資源,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部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2]中指出,將在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六個方面為傳統手工藝人提供保障,促成他們走進高校,傳授高校學子優秀傳統技藝,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技藝,讓更多的學者共同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獻計獻策,共同奮進。
調研階段,筆者走訪了國內多家在傳統工藝美術教學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類高職院校,其中上海工藝美院、蘇州工藝美院10年前就已經開設了“首飾設計與制作”專業。學院以“教師+技師”的人才培養模式,聘請鏨刻技藝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為實訓教授,會同學院專業教師,共同開展首飾設計與制作教學,提高教師專業技能,保證學生習得一技之長,眾多學生未畢業就被“老鳳祥”“周大福”“恒孚銀樓”等企業預定一空,使首飾設計與制作成為學院的熱門專業。
以蘇州工藝美院為例,學院從2004年開始與“臺灣宗宗珠寶首飾有限公司”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在企業的支持下創建了首飾工作室,14年來,共計培養學生535人。在開展首飾教學的過程中,學院不斷引入合作項目,開展項目制教學,導入技藝技法,創新設計理念。
在2008年初,學院與貴州省雷山縣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設立“蘇州工藝美院雷山非遺研發中心”,針對貴州地區的傳統技藝,開展設計幫扶、技藝傳承,特別是將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導入首飾專業教學,通過雙選模式,擇優錄取具備傳承基礎的學生進行拜師學藝,推進傳統工藝的活態化傳承。
數十年來,學院聘請了國家級傳承人楊光賓[3]、吳水根[4],高級工藝美術劉永貴、吳智等藝人走進課堂,對二年級的學生開展鏨刻技藝的傳習。從基本技法到花鳥魚蟲、從鏨子走線到立體浮雕,經過一年半的技藝訓練,輔以同步的設計教學,到大三下學期開展畢業設計教學工作時,大部分學生都已經達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地步,他們所設計制作的作品,也已達到了市場與學術界的認同標準。
近年來,學院還承擔著文化和旅游部非遺研培計劃、教育部師資培訓、江蘇省大師培訓等傳統工藝美術類的培訓進修計劃,學院及其教育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在培訓課程設置中相應安排了首飾鏨刻技藝的實踐教學項目,提高專業技術人員設計審美能力,對教師傳習技藝技巧,對入門者普及推廣,通過系列訓練提高各類人群的專業能力,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大環境下的鏨刻技藝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推廣。
2018年淘寶在“雙11”購物節期間,單日成交量達到2135億元,超出2017年453億元,這樣的數據看似跟我們相距太遠,但是當我們打開淘寶的搜索引擎,搜索寶貝滿足“鏨刻”詞條的藝術品、工藝品、文創新品、工具工藝多達6000余條,這樣的市場供求,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都看到了龐大商機。
互聯網給傳統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春天,鏨刻工藝憑借其獨特的魅力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勃勃商機,如今ETSY、亞馬遜、ArtFire、東家、淘寶匠倉、京東等主流網站采用個人與個人(C2C)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入駐,借助這樣的觸網行動,鏨刻工藝開始走出村落走向全球,必將有效提升設計的品質,促進技藝的升華。
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說:“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他認為,設計師不應該被條條框框所限制,可以自由奔放,奇思妙想,不能夠抄襲臨摹已有的設計成果。傳統手工藝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拓寬與其他藝術品類跨界交流的渠道,把繪畫與雕塑藝術的優勢學習過來。在他的影響下,誕生了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的工藝美術風格,鏨刻工藝在近代的應用變得更加接地氣。
今天我們對傳統的鏨刻技藝的傳承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創新與超越,沒有超越的傳承會失去生命力,創新與傳承是相輔相成、互為滋生的,如果只顧著創新而不去顧及鏨刻工藝的文化、工藝精髓,也必將失去傳統手工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