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華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書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然而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因為絕佳的作品一定不是刻意創作出來的,其多為無心之作。對于初學者而言,創作無疑是對自己學習書法過程的最好展示方式,也是通往書法最高境界的必經之路。因此,筆者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書法創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筆者在書法學習中經歷了很多曲折,雖然目前書法仍然很稚嫩,但已初步形成一些自己的方法和理解。筆者初學書法時并無教師指導,只是簡單地臨帖,不得其法,即使花費很大工夫,也只是獲取細微進步。這樣日復一日的學習事倍功半,以至于第一頁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短短的幾行字臨了不知多少遍,卻仍然不得其法,總覺得字貼上的字明明很簡單,可是自己一下筆,有些字的結構便不夠完美,這讓筆者很是苦惱。后來由于升學的壓力,促使筆者接受系統的學習,筆者意識到了教師指導的重要性,這讓筆者對書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學會了書法的相關知識,還學會了字帖應該怎樣臨摹。
我們都知道,書法學習是由臨帖到創作的過程。其中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只有在不斷學習前人經典作品的基礎上,掌握一定方法與技巧,再加入一點自己的理解,推陳出新,方可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臨帖之于創作來說,就像學習說話要先模仿別人的說話方式,當掌握了一定的詞語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說話方式。優秀的發言往往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特點和感情,才會打動聆聽者。學習書法亦是如此,臨帖便是模仿古人的寫字方式,從字形到筆法再到章法,完全模仿是學習書法的最初階段,當熟悉了古人的寫字方式和風格后,通過總結練習與努力,便會開啟自己的創作之路。
意臨是最好的創作方法。從臨帖到創作的過渡階段,就是意臨,而這一階段需要對字帖的全面理解,從筆法到章法到墨法再到創作背景必須系統的進行研究,或對字形做些許的改變,或是章法上與原來不同。總之,意臨就是仔細看不像,再看又感覺與原帖神似的韻味。之所以提倡意臨,就是因為它不僅沒有脫離原帖,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這樣對于出帖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書法家自身情感的融入,不斷理解書法中的神韻。
例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臨摹時需要了解此件作品為碑刻,也就是說是使用刻刀刻在石頭上的,技藝再高超的刻工也無法還原用精良的毛筆書寫時的一些細節。因此,學習《圣教序》時,可注重其字形結構,要用在手札或尺牘中的筆法來臨摹,在做到字字皆像的同時來意臨。如果只是單純刻板地臨摹《圣教序》,對王羲之書法的學習會遇到很大的阻礙。
臨帖中還需要記字形,準確地記住字形結構是將來創作時自由發揮的基礎,絕不可憑自己的想象創造字形。書寫者在掌握筆法、結構后,便可對單字結構進行夸張處理。例如,《圣教序》中的“接”字,原作把“提手旁”和“妾”字拉得比較開,我們在創作中可以壓扁字形,增大中間的距離;因為下一個“嵩”是上下結構的字,這個字可以拉得更長,從而與“接”字形成強烈對比;“華”字本來豎畫較長,我們可以加大兩橫之間的距離,使最后一豎出頭短些,這樣的巧妙處理不僅沒有失去字帖原有的樣貌,還顯得穩重,看起來別有一番味道。類似的處理方法還有很多,均是加入了對整體章法的考慮,在不影響大體的基礎上進行細微變化,造成欹側、上下對比、左右穿插等現象,這都是源于對書法美的思考與延伸。
真正的創作是沒有思想限制的。如果書寫者過于刻意,反而效果不理想,但創作并非是沒有準備的完成,扎實的臨帖就是良好的準備,在技法爛熟于心后,下筆自然就有古法。古人云:“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正是這種無意之舉方可生出驚世之作。因此,歷史上的書法名作皆為信札、尺牘等無意為之的作品,很少有是書法家刻意創作出的一件好作品。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關于學書法三大境界的論斷:“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筆者認為當代的書法現狀中處在第二個階段的書家占很大部分,甚至很多人還未達到第二階段。但可悲的是此類人卻以玩弄精熟之技為傲,自以為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殊不知這僅僅是匠人之氣。大多數書法家少讀書,甚至不讀書,導致他們的認識具有局限性,而對書法最高境界的本質內涵鮮有了解。孫過庭的話很是精辟,寫字其實就和做人一樣,經歷了世間的滄桑后,人應該回歸原有的本性。書法亦是如此,“雕蟲小技”過后,才發現最天然的書寫才是最有內涵的,帶著感情,忘卻技法,拋去所有雜念,剩下的只有天人合一的質樸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