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如皋市木偶藝術團
眾所周知的“木偶之鄉”如皋,地處臨海的位置。如皋木偶戲的發展歷史在很早之前就有了,根據記載是從元明朝代興起,漢唐時期得到不斷發展壯大。到了清朝和民國的時候,木偶戲的隊伍不斷壯大,喜愛喜劇的人群也在不斷增多。由于當時木偶戲的盛行,許多戲班子常年奔走在各地演出,尤其是在鄉間小鎮地區。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木偶在藝人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改造升級,最終形成了具有如皋當地特色的仗頭木偶,為大家所喜愛并傳承。
如皋是著名的木偶之鄉,地處江海平原,無論是提線木偶,布袋木偶,仗頭木偶,都應有盡有。根據記載,在1689年,木偶戲劇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是如皋當地的文人為了紀念其父親,便邀請木偶班子開始表演木偶戲,且在相關詩集記載中也有著關于木偶戲的詩歌記載。從多種跡象可以看出,在當初演出木偶戲的陣仗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如皋木偶是從皇宮中流傳至民間的。清代的時候有一名專門表演木偶戲的藝人從皇宮中逃離了出來,在如皋隱居,從那時開始,他便在如皋地區向當地居民教授木偶的制作工藝以及表演方式。如皋木偶便開始逐漸傳播開來,直到20世紀初,在如皋地區表演木偶戲的班子已經可以多達上百個,并且分布地區主要都是比較富裕的地方。一般來說,每個戲劇班子都有四至七個人,但這里面的班子成員并不是完全以演出木偶戲為生,大多數還是以務農維持家用。
如皋最出名的木偶戲便是仗頭木偶戲,顧名思義,其載體是仗頭,是一種在表演過程中具有戲劇綜合特征的在舞臺表演藝術。仗頭木偶結構分為四部分,頭、身體、命桿及簽子。在最初的時候,制作者由于經驗不足,通常都是以木頭為材料來制作木偶的,為了在表演的過程中讓木偶不光有意境美同時還要形象生動,人們使用海綿等材料,因此如今大多使用紙漿或者海綿等材料制成木偶。木偶戲表演時,表演演員用右手握住命桿,另外食指控制好五官的線,使得木偶的嘴巴和眼睛都可以活動。之所以把演員右手的桿子叫作命桿,是因為整個木偶的四肢和身軀都需要命桿來操縱,這樣才能真正把木偶的神態意境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如今我國各地的劇種繁多,并且多數都處于瀕危情況,無論是從人民角度還是政府的角度來說,都有責任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并且政府需要給予相關扶持。雖然時代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年青一代的群體對地方戲劇文化的重視程度缺失,但政府并不能就此放棄對戲劇的重視程度,因此,對于地方戲劇文化的保護,政府需要把自身對其的扶持和開發戲劇相關市場兩者進行有效結合,互相彌補才能更好地推動戲劇文化的發展。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讓戲劇文化藝術走進群眾之中,融入群眾生活,才能使戲劇藝術在如今的快節奏時代生存發展,這也是我們保存戲劇藝術的目的所在。
每個地方戲劇藝術劇種都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優勢,但若是保持著地方戲劇的歷史性風格不改變的話,那么戲劇將會和現代生活嚴重脫節,無法引起群眾共鳴,因此地方戲劇的藝術內容和表現形式都面臨著創新和挑戰。每種戲劇文化的精髓都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地方戲劇要創新,需要在保持自身藝術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找出其特質并且發展完善,將其獨有的藝術特色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一起,激發出群眾興趣。另外,地方戲劇由于長期處于低迷階段,因此在表演內容方面也略微落后,因此如皋木偶戲可以學習其他戲劇藝術表演方式,增加一些舞臺設備,利用特效或是燈光效果,打造絕佳的舞臺體驗,盡可能地滿足現代觀眾對于舞臺表現的需求,讓觀眾有更身臨其境的感覺。
21世紀以來,電視、網絡等互聯網時代中自媒體的興起都在不斷地刺激著群眾的感官體驗,這些新表現形式帶來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交融,都讓這些較為冷門的民間藝術成為邊緣化的藝術形式。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不能被時代所遺忘的,而是應該在每代中不斷傳承下去,因此,地方戲劇可以通過當地電視臺或網絡等媒介向觀眾表演,通過新的傳播方式來吸引觀眾。雖然這種方式缺乏現場舞臺效果,但是以目前狀況來看,培養觀眾數量才是尤為關鍵的目標。
綜上所述,以如皋木偶戲為例來說,地方戲劇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大熔爐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是不能被割舍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需要把現代新型技術與傳統戲劇內容相結合,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傳播給觀眾,讓更多的受眾了解戲劇,愛上戲劇,才能讓地方戲劇跟上時代的步伐,展現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