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滋萱 日照市人民醫院團委
目前我國社會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黨明確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目前中國處于多元化環境中,教育的普及、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人們精神活動越來越豐富,基層文化也越來越多樣。音樂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之一,音樂創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精神文化發展的高低,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吸取了諸多外來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音樂創作呈蓬勃向上的趨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音樂文化創作還存在各種問題,制約其發展,我們應及時改正,為群眾創作優秀的音樂文化。
人民群眾歷來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更好地服務群眾,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是對音樂創作者的要求。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植根于人民群眾,音樂創作能向群眾傳播傳統文化,提升我國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社會認同感。人民群眾對文化創作具有反饋作用,音樂創作符合群眾的要求,群眾便會給予音樂創作人積極的響應,反過來又會推動音樂的不斷發展,提高我國音樂文化創作水平,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受社會發展水平制約的影響,我國音樂專業人才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人民群眾對音樂創作已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音樂創作方面缺少足夠多的專業人才和力量的支持。雖然我國音樂愛好者眾多,但大部分愛好者不會從事專業的音樂創作工作,故缺少受過正規系統音樂教育的人才。在受過音樂教育的人中,受音樂創作視野的不足、創作水平的限制、專業能力不強等因素的影響,很少能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音樂創作需要耗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基層音樂文化創作資金實力有限,專業設備不足,難以提高效率,影響優秀作品產生。
我國人口眾多,對文化的需求也多種多樣。年輕人偏愛流行文化,中老年人偏愛傳統音樂文化,不同地域之間也有差別,文化程度高的群眾更傾向于高雅文化,對通俗音樂興趣較小。各種創作需求影響音樂創作者的創作思路,音樂創作者無法兼顧所有的音樂需求,往往在選題材的時候感到無所適從,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也創作不出優秀的音樂作品。
音樂創作受創作者視野、自己經歷、專業素養甚至是靈感的影響。群眾文化創作者往往創作時間不穩定,只能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作參照創作音樂文化,這無疑增加了創作難度,與專業創作人相比有明顯的業余性。
任何時代的音樂創作都是來源于生活。群眾文化之所以能夠保持生命力而長久不衰是因為音樂創作者是將生活中真實事情藝術化創作到了音樂中。群眾文化表現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反映了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因此群眾音樂文化創作要緊密與時代相結合,反映了人民的真實情感,體現了社會特色。
傳統文化是目前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新時期的文化表現形式。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創新精神,在對現有的創作思路和模式保持尊重的同時力求創新。要縝密思考,選擇最成熟、最具有特色的方式和技巧,為音樂創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引導群眾文化的發展。
政府和社會應加強群眾音樂文化工作者專業技能培訓工作,提高其專業水平;還可以與相關音樂機構聯系,主動交流,提供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和專業音樂設備的支持,為音樂創作提供更多保障;也要加大群眾音樂創作宣傳能力,使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投入音樂創作中。
音樂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文化之一,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推動著音樂的發展。新形勢下我國音樂創作面臨多元化、群眾需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這需要音樂創作者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和時代步伐,不斷創新,以銳意進取的精神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同時針對音樂創作的問題,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以提升音樂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