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妮妮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北京 100084)
從根本上而言,藝術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在藝術教育中,藝術只是手段,而教育人、培養人才是最終目的。一言以蔽之,“以人為本”應該是藝術教育課程的宗旨所在。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人在實踐中成長和發展,是實踐活動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實踐課程屬于“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課程范疇。事實上,作為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實踐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知識內化沉淀的重要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即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綜合性高校的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藝術理論知識,可以在具體的藝術實踐課程中得到補充和提高。
目前,在綜合性高校所開設的藝術教育課程,可大致分為如下兩類:一類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理論或鑒賞性課程;一類是針對藝術特長生所設置的表演類實踐性課程。雖然這兩類課程能覆蓋絕大多數的學生,但卻忽視了普通學生①對于親身參與藝術實踐的渴求。事實上,這些學生并非不熱愛或不喜歡藝術實踐課程,僅僅是因為在過往的求學經歷中,沒有被提供或沒有足夠多的提供給他們參與藝術實踐的機會,使得他們不曾知道:原來藝術那么美!
一名曾經選修過我《基礎樂理與名歌學唱》課程的同學②在結課小結中提到:“我在大學聽過一些有關音樂的課,但多是欣賞和理論講解,總覺得離自己比較遠,容易睡覺。像這門以學唱為主的課我衷心希望能繼續開下去,我喜歡這種實踐性強的課。”
由此可見,相對于傳統的藝術理論、賞析類課程來說,開設藝術實踐課程是綜合性高校可以去嘗試、也應該能普遍嘗試的課程。通過我們的課堂,讓更多的普通學生親身參與藝術實踐,走進藝術的叢林!③
對于支持在綜合性高校開設藝術實踐課程的教育者來說,過程的重要性是遠遠大于結果的。聯邦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1982)所創立的奧爾夫教學法提倡,通過調動學習者積極參與合唱、合奏等音樂實踐以及活動形式發展音樂體驗、嘗試創造以音樂的能力。“即興活動”重視學習者在“做”的過程中的主動學習,想象力、獨創性的發揮,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做不做得好,而在于做不做。
無獨有偶,西方近代音樂教育哲學家大衛·艾略特在他的《音樂重要:音樂教育的新哲學》一書中亦認為:“音樂,追根溯源,就是一種人的活動……音樂從根本上就是人們做的事。”④這里,艾略特將過程作為音樂的基本特色而獨立出來。專注于過程,就是強調參與者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艾略特指出,音樂的價值,就在那些“實踐”之中。
音樂如此,藝術亦然。對于音樂教育來說,音樂實踐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藝術實踐也是藝術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初步看,在綜合性高校開設藝術實踐課程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參與藝術實踐是人的本能。先秦典籍《詩大序》中談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如能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條件,藝術實踐課程在綜合性高校的開展是完全可能的。
另一方面,藝術本身就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僅寄希望于通過課堂知識性的講解,將藝術理論知識“介紹”給學生,是很難完全達到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的。前清華大學藝教中心主任朱漢城教授強調,要通過綜合性高校的通識性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為僅憑課堂講授是很難達到這種創新思維的培養的,要通過更多的藝術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到藝術實踐的體驗、表演、創作中來,讓他們通過親身體會藝術的標準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真理,從而真正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思考、批判,最終體悟創新。
因此,無論是從必要性還是可能性這兩方面來看,都應該在綜合性高校開設藝術實踐課程。
首先,是藝術實踐課程的非功利性。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率先提出了藝術起源于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游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藝術實踐課程正是這樣一種無功利目的、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對于選修藝術實踐課程的普通學生來說,他們是為著興趣、為著抒發情感、凈化心靈而來,并非以學習此項技能謀生,更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是此類實踐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我開設的《基礎樂理與民歌學唱》這門課中,我始終從綜合性高校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認真思考應該給清華的學生一種怎樣的樂理課。這種樂理課不是讓同學們望而卻步的“豆芽菜”課,也不是以數學基礎為導向的知識課,而應該是一門讓人觸手可及、愿意參與的“游戲”課,最后的課程反饋證明,此番良苦用心沒有白費。曾有同學⑤說:“我發現唱歌真的是一件能讓人快樂的事情,當腦海中全都被優美的旋律占據的時候,煩心事自然也都無處藏身了。”
其次,是藝術實踐課程的人文性。藝術實踐課程的人文性主要表現在“以藝術文化為最終旨歸”,立足藝術,向文化拓展。以音樂為例,通過對音樂所關涉到的與社會生活、姊妹藝術以及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等各方面的融合,來提升音樂實踐課程的文化品位,將音樂知識予以拓展和深化,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音樂藝術,來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和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環境,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開拓文化視野。
筆者以為,一個人的素養是很難從書本或所謂的課程中得以學來的,即素養并非一種“知識層面”的習得,而是一種體驗。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恰恰是具有過程性的、可以親身體驗的學習經歷。因此我們認為,藝術實踐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
再次,是藝術實踐課程的啟發性。所謂藝術課程的啟發性指的是: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對藝術的奇妙幻想付諸于實踐,從而產生有特色和創新性的作品。這種特色和創新性不僅啟發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融合了他們的思想,優秀的作品更能反映大學生的思想品質。
最后,是藝術實踐課程的群體性。這里的群體性,是針對藝術實踐課程的課程容量而言。與專業院校“1對1”個別課的上課模式不同,綜合性大學所開設的藝術實踐課程,多采用集體或小組的方式進行,是這類藝術實踐課程覆蓋面廣,讓更多的、有興趣的普通學生參與進來。這也是綜合性大學藝術實踐課程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因為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培養職業的藝術人才、藝術專家,而是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帶來好處,為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性沖動提供一個出口,使學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綜上所述,在綜合性高校開設藝術(音樂)實踐課程不僅是可能、有必要的。實際上,這種“寓教于樂”的課程也很容易被同學們接受和喜愛。我們認為,本文為在綜合性高校開設藝術(音樂)實踐課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之后,將在此基礎之上,對在綜合型高校開設藝術(音樂)實踐課程的現實意義進行深入闡釋和研究。
注釋:
① 此處的普通學生是指:進入大學后,沒有藝術特長或之前并未接受過正規藝術教育的學生。
② 該同學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2013級陳一鳴。
③ 自2016月8月起,清華藝術教育中心開設“藝術叢林”系列活動。該活動旨在聚集喜愛和關注藝術的人群,在藝術家的帶領下,共修藝術之“道”,共賞藝術之“美”,一起分享多樣繽紛的藝術生活。吸引更多的學生走出學習的課堂、走進藝術的殿堂。
④ 大衛·艾略特:《音樂重要:音樂教育的新哲學》,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頁。⑤ 2011級化學工程系劉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