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平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中國油畫經歷了幾個時期的思考與成長,中國意象油畫的緣起與發展在西方古典主義、蘇聯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中國畫的意境表達,實現了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轉變。近年來,筆者把故鄉四川的大巴山作為表現對象,一直探索在油畫創作中挖掘和整理體現東方性的語言和符號,努力在筆者的“大巴山系列”不同階段的創作中表現具有中國詩性文化和哲學性的特殊意境。
眾所周知,油畫是一種西方文化舶來品,在明末清初由歐洲傳來,在我國傳承和發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現代中國油畫在繪畫材料和工具上并沒有本質變化,但由于時代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差異,油畫語言所承載的精神內涵以及表達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油畫作為一種主流的經典藝術傳承了數百年,油畫藝術風格與流派的歷史轉變影響著世界藝術史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技法和材料的探索與改進,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當代藝術的巨大包容和吸納。從尼德蘭畫派到現實主義畫派,油畫表現主題開始從宗教轉向關注社會,中國與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社會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所以在繪畫主題思想和審美趣味上,表現出了巨大的文化差異。
中國意象油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美學精神以西方油畫為載體的一種新生,與西方油畫不同,它不僅僅是客觀物象的再現,還是主觀感受的表現。中國意象油畫旗幟鮮明地表達了東西方藝術交融的東方性特點,是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以及敘述經驗的投射與轉換。在中國意象油畫的藝術創作觀念上,往往追求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表達和審美情趣。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通過審美經驗提煉對物象的直覺感悟,達到用意立境、用意立型、用意立色,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意象油畫不管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造型原則中,都帶有明顯的意象化傾向,這無疑體現出中國藝術有別于西方藝術的東方特色。而油畫這一本來產生于西方的藝術種類,在中國經歷了百年發展后,并非只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風格或流派,它是西方繪畫傳入我國后在中國的客觀發展歷程。中國意象油畫是西方油畫藝術在中國自覺本土文化的條件下悄然生成的,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質和世界性語言特質的繪畫藝術。它并不是簡單機械地將中西方繪畫藝術雜交融合,而是作為獨立畫種的油畫藝術在東方文明的核心區域的一種特殊發展和生長。
筆者于90年代初期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創作一直以巴山蜀水為主題,經歷了現代主義的洗禮,筆者始終認為中國油畫的創作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筆者走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早期創作了許多現實主義作品,也曾嘗試用中國畫進行探索,為后續創作積累了經驗和素材。近年來,筆者重新審視故鄉四川的山山水水,從情感回到觀看,從觀看中抽離出平面疊積的語言,不斷探索在油畫創作中挖掘和整理體現東方性的語言和符號,努力在筆者的“大巴山系列”創作中表現具有中國詩性文化和哲學性的特殊意境,而不再滿足于早期那種對外在物象的還原和具象的表達,以及以往繪畫融合西方風景畫的布局和東方山水畫的意境。在新的創作中筆者嘗試抽離具象的山石形象,將山石、大地的肌理轉化為畫面的符號進行疊加,從而進行畫面細部的放大和整體的壓縮。無論是在畫布的形狀還是材料的選擇,無論是分割的斜線還是并置的色彩,都作為創作的內涵提示。筆者嘗試著把山石自然的表象進行語言化的處理,這些語言化的肌理又被抽象為符號,在此基礎上予以疊加,形成視覺重疊后的平面展現。從創作技法上,筆者認為不管是當代藝術延伸還是傳統藝術的變革,不應脫離對繪畫性的追求,所以筆者的作品中普遍兼工帶寫,先寫后工,不為寫而寫,不為工而工,這樣先寫后工、反復疊加,不只是繪畫技術的處理,而是一種對繪畫傳統的時代化追求。
一位藝術家應在創作中、生活中、自然中感受身邊的美、家鄉的美,每位畫家對生活都存在一定偏愛,這種偏愛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個體性的,組成了豐富的藝術生態。中國油畫的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每位藝術家的努力進取,畫出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