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媚 劉新華 湖南科技大學
工筆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藝術繪畫的一類重要流派,其和寫意花鳥畫相對應,構成了我國獨特的花鳥畫藝術體系。成型于唐朝,發展于五代,成熟于兩宋的工筆花鳥畫曾在我國的美術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由于兩宋后文人畫的興起,工筆花鳥畫的發展遭到了阻礙,直到20世紀末才再次興起。本文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工筆花鳥畫審美取向、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并對不同的工筆花鳥畫審美取向進行探究,以期為我國的工筆花鳥畫傳承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所謂審美取向,就是指不同的社會個體在不同的歷史環境背景、社會發展背景下對藝術美感的不同認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創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項獨一無二的創舉,而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人民的審美取向開始發生轉變,由此也就使工筆花鳥畫這一具有深遠發展歷史的藝術流派在當今社會呈現出多樣化的審美取向。
當前我國學界學者普遍認可“工筆花鳥畫成型于唐代,發展于五代,興盛于兩宋,隨后衰竭,直至20世紀90年代再次興起”的發展歷史,從這一發展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是工筆花鳥畫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便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綜合國力等各個方面均實現了飛躍發展,不僅打破了我國傳統文藝欣賞的限制,還引入了一大批新鮮的藝術流派,使人們的審美取向受到極大的沖擊,由此引發了人們對工筆花鳥畫審美取向的多樣化思考。
還是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的文化領域也實現了全面開放,不僅使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藝作品走出國門,也使大量的西方現代藝術作品流入我國。“八五美術新潮”時期,西方的達達主義、抽象主義、波普主義等多元化美術流派進入了我國大眾的視野,這些與傳統藝術流派完全不同的新藝術給我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極大地開闊了居民的審美視野。也正是在藝術鑒賞經驗愈發豐富的國際化背景下,我國人民對工筆花鳥畫的審美取向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
“以形寫神”最初是用于形容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人物畫像的繪畫風格,具體是指畫家的藝術創作要兼顧畫作對象外形上的逼真與畫作對象內在的深層含義。早在兩宋時期,工筆花鳥畫畫家們就已經以“以形寫神”的創作審美取向進行工筆花鳥畫的創作,這也是工筆花鳥畫在讓觀賞者感受到花、鳥的外形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安詳、舒暢的觀賞體驗的原因。在當代,畫家們通過引入西方繪畫過程中所采用的光線明暗的表達技巧來創作工筆花鳥畫,從而在保留其安逸的觀賞感受的同時,更加突出工筆花鳥畫的逼真造型。例如,畫家宋濤的作品《鄉土情深》、楊開明的作品《嶺南情》中就結合了光線表達的方法來進行工筆創作,從而使自身畫作更具生動性。
形式美感和“以形寫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創作審美取向在“八五新潮”中提出,其具體內涵為畫家無論采用何種創作方法來繪制藝術作品,都必須要體現出畫作的感性形式,從而讓觀賞者的觀看行為真正地轉變為審美行為。傳統的工筆花鳥畫創作給人以線條協調的感受,但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其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非常多,這也正是工筆花鳥畫繪畫的重要特點之一。而在當代,畫家創作工筆花鳥畫時更是引入了冷暖色調對比的繪畫方法來增強工筆花鳥畫的畫面張力,從而更好地依托工筆花鳥畫創作形式的提升來增強觀賞者的審美體驗。我國畫家李俊的作品《醒》中就通過對竹竿的粗細交錯表達、鳥類與竹林的色彩對比來凸顯自身作品的形式美感,從而給予工筆花鳥畫以渾然天成的韻律美。
綜上所述,工筆花鳥畫的審美取向多樣化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歷史背景有緊密的聯系,西方多元化藝術創作流派的流入,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人民的審美能力。當前,對于工筆花鳥畫的審美取向呈現出了“以形寫神”“形式美感”等多種類別,這些審美取向的出現不僅為我國傳統藝術流派的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畫家多元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