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短新聞中所謂的現場,就是需要記者親臨現場,對整件事情如實描述。而短體現在簡明扼要,準確概括事情的發展過程。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記者就是目擊者,它可作為新聞的參與者和旁觀者。觀察的角度不同,新聞的報道也會有所不同,不管什么角度都需要記者對現場短新聞的報道具有獨特、突出的特質,就是它的“現場感”,這正是現場短新聞吸引人的奇妙之處。
關鍵詞:新聞 現場 立體感
關于現場短新聞有多種定義,試舉幾種通用的說法:現場短新聞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用自己耳聞目睹的事實和短小的篇幅,再現于形象描摹中的紀實性報道。現場短新聞就是現場+短+新聞。現場短新聞是用較短的篇幅描寫反映現場狀況的新聞。不難發現,在上述定義中,重復出現的定語是“現場”和 “短”,而強調現場則說明了它的特殊屬性。因此,我們說,現場短新聞最獨有、最突出的特質就是它的“現場感”。
一、親臨現場——感受真實氛圍
現場短新聞的現場,從名詞解釋上說,是指新聞事件變動、發生時所處的環境。環境還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我們所說的親臨現場,就是要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和過程中去參與、去感受,去耳聞目睹。現場感強的作品,展現在受眾眼前的應該是一個動感、強烈的畫面。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就是因為人通過現場觀察感受到的事物,是以第一信號系統為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腦,比語言有更強的感染力。
在新聞采編中,記者親臨現場,如實描述,使受眾綜合運用視、聽、嗅等各種感官,去感受現場發生的一切,讀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易產生心理上的共鳴。有些記者熱衷于道聽途說或事后采訪,這樣的結果難免缺乏準確、生動的效果。同樣,很難想象這樣寫出來的新聞會感動讀者。
二、觀察現場——捕捉鮮活細節
現場采訪與一般的采訪不同,其要求作者必須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在耳聞目睹新聞事件的基礎上,再進行具體、細致的采訪和搜集素材。在現場采訪中,耳聞目睹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可以分為參與性觀察和旁聽性觀察。參與性觀察,是作者參與其事,親自參加新聞事件的發生、延續的全過程,把觀察置于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這時候,作者就是新聞事件人物中的一員。旁聽性觀察,作者是目擊者,又好像旁觀者,自始至終在現場,親眼看到新聞事件延續、發展的全過程,并對其進行觀察和思考。
現場觀察,就是把能看到的都盡可能看到。尤其是那些很不起眼而又有表現力的細節,諸如動作的程度、形狀的大小、顏色的深淺、聲音的粗細等;還有諸如場面的大小、周圍的氣氛、自然環境、天氣情況以及人物的表情、態度、表達方式等。
三、再現現場——寫出立體新聞
任何事件發生時的情況都有其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場景本身的特點。各種場景千差萬別,換個地方,哪怕換個角度就會不同。二是人物活動的特點。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中,人物有其不同的活動特點,即使是同一個人,處理同一類事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其特點也不同。三是事件發生和發展的特點。各種事件的發生,各有根源,各有規律。
首先,現場短新聞是再現式報道,它對新聞事實的再現不是靜態式的再現,而是一個個動感強烈的現場畫面。即使是消息體的現場短新聞,也應力求有對“正在進行時”的目擊式場景的簡單勾勒。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描寫得越具體,就越能使人相信。這就要求作者必須根據客觀事實的真面貌,以實情、實聲、實景再現生動、有意義的現場畫面,給受眾以生活氣息濃郁的視覺美感。其次,現場短新聞是紀實性報道,而不是解釋性、思辨性、預測性的報道,記者對新聞的參與感,是以目擊者、見證人的面貌出現的。因此,一定要保持所描述事件的直觀性、客觀性和證實性,要做到直截了當,明白無誤。記者在報道中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把彼時彼地的特定場景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在現場,這正是現場短新聞吸引人的奇妙之處。
參考文獻:
[1]胡德桂.從切身感受談新聞論文寫作[J].城市黨報研究,2019(08).
[2]吳新光,任光陽,張青果.融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如何提高吸引力[J].青年記者,2019(26).
[3]史崇胤.現場短新聞寫作技巧初探[J].傳播力研究,2017(08).
[4]鐘聯明.現場短新聞采寫要注重“三好”[J].中國地市報人,2017(04).
[5]杜兆貴.突出“巧”字 寫出鮮活——談現場短新聞的寫作[J].辦公室業務,2016(10).
[6]王叢聰.廣播現場短新聞的寫作藝術[J].新聞傳播,2014(12).
[7]沈惠東,周應濤.例談寫活現場短新聞[J].新聞前哨,2014(12).
[8]徐佳.讓“鮮活感”躍然字里行間——談如何寫好現場短新聞[J].新聞研究導刊,2015(24).
(作者簡介:徐首天,男,本科,吉林日報群工部,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理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