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莉
摘要:基于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和對會計行業的巨大沖擊,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地方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現狀及對會計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認知,探討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專業學生的應對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人工智能;會計專業學生;應對策略
隨著財務機器人橫空出世,“大智移云物”快速發展,像財務共享中心、電子發票、區塊鏈的普及,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將成為大勢所趨。據最新調查顯示,在未來的10年20年內,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會計排在前三位,由此在會計業內甚至引發了傳統會計是否會消失的爭論。那么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何去何從?
作為未來會計行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會計專業學生該如何應對會計行業的重大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又該如何提前做好應對策略?
一、調研分析
為了解會計專業學生現狀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認知,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為便于資料的取得,調查研究立足于A市三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為對象做了“會計專業學生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認知及職業規劃”的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58份,樣本回收446份,有效樣本425份,有效比率達95.3%。
(一)會計專業認知調查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世界經濟形勢、國家經濟政策、法律法規變化、會計準則變化、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發展與應用等影響會計的外部因素中,學生普遍認為制度因素(47%)和技術因素(41%)是影響會計職業最重要的兩個外部因素;絕大多數學生(63%)認為各類資金收付、核算和憑證記賬崗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二)會計職業發展規劃調查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A市地方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選擇考研深造(20%)、就業(75%)和自我創業(5%);而對于選擇工作的學生,將民營企業作為首要就業選擇(20%),高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18%)、事務所(13%)、金融機構(13%)、國有企業(11%)。而對于畢業時的理想崗位選擇從事財務管理(37.8%),基礎性會計(11.5%),行政管理(22.4%),內部審計(11.5%),銷售(3%),其它(13.5%);應用型本科畢業期望月薪3000元-5000元(60.60%)、月薪5000元-8000元(28.40%)。
這項調查表明:A市地方高校會計專業學生很有上進心,有1/5的同學選擇繼續深造;而且會計畢業生選擇就業面廣泛,選擇和薪酬期望也比較理性,不是把眼光局限在公務員、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而同樣關注體制機制靈活、發展空間廣闊的民營企業。同時對于就業崗位選擇也趨于多元化。
(三)求職應具備的能力框架和能力提升途徑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A市地方高校會計專業學生就實習期的認知反饋,認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能力是專業知識(23%),操作技能(21%),職業道德(19%),解決問題能力(16%),學習和創新(9%),其他(12%)。而目前大學教育培養的側重點專業知識(53%),綜合素質(7%),社會實踐(1%),三者兼顧(38%)。
這項調查表明:同學們認為未來能夠勝任工作的三大關鍵因素分別是專業功底扎實、工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目前難以勝任工作首先歸因于缺乏模擬實踐經驗,因此認為大學教育應著重于專業理論、社會實踐、綜合素質提升三者兼顧。
二、應對策略
人工智能的產生,對于整個會計行業是一次重大革新,單純進行簡單財務核算的會計是會被市場所淘汰,但參與企業經濟決策,幫助企業進行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服務的會計,是企業所需要的。
據權威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中80%以上的財務人員從事著管理會計的工作,他們70%以上的實踐用于決策性工作。而國內企業超過80%的財務人員擔任核算會計工作。財政部“會計十三五規劃綱要”直接將管理會計列為“行業急需緊缺人才”,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的任務目標。管理會計的應用已經踏入快車道。
因此,作為在校大學生,不應該安坐“象牙塔”,一定要積極擁抱新時代,時刻關注和了解技術變革和行業動態,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升,使自己成為符合時代需求的管理型會計人才。
(一)加強職業道德,注重人文素養
我國素以作風嚴謹惜墨如金著稱的朱镕基總理,2001年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親筆題寫了校訓--“不做假賬”。美國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也曾說,“對于會計師而言,其公正無私和個人的誠實性,比簿記技術更加重要。”由此可見,無論會計行業如何發展,始終要把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放在首位。
職業道德有別于法律條文不具有強制性,有時甚至無法區別是非對錯。所以財務機器人很難發揮財務工作中溝通、交流和判定的技能。職業道德約束人本身行為,是行業內一個默認的操守。作為會計專業學生,更應該修好職業道德教育這門必修課。在未來步入社會時能將這些道德理論知識貫徹于日常工作中,不為外界所干擾,不忘初心,恪守本分。
(二)把握行業動態,實現跨界與融合
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要想從事財會工作就需要提升對環境把握的敏感度。市場對會計人才結構性需求的變化,正是會計行業面臨的機遇。一方面意味著未來市場對低端單一專業型會計人員數量的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意味著市場對兼備專業性和綜合能力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因為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而決策的正確與否取于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對信息的正確分析運用。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財務問題,其實并不是專業性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管理的問題乃至多元文化的問題。這就要求管理會計要具備專業的深度、視野的寬度、人文的溫度,具備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保證管理決策的有效性。
因此,會計專業學生面對新時代新要求,一方面要利用高校的資源,夯實專業基礎,同時也可借助輔修課程或網絡教學完成“會計+”的復合模式,將會計與計算機、大數據、法律、管理等其他專業相結合,拓寬知識面。另一方面校內參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校外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行實習,了解會計業務流程,體驗真實的企業運營模式。除此之外,平時多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積極參加各類校內外活動,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自身綜合素質。
(三)樹立終身學習、創新理念,讓人工智能為我所用
會計行業是一個做到老、學到老的行業。經濟形勢瞬息萬變,會計專業學生更主動順應科技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積極應對行業轉型升級。在校期間可積極備考 CMA、ACCA等國際認證證書,把考試作為對自身提升素質自我督促的良好手段,擴寬知識廣度與深度。始終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培養學以致用的再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要順應“互聯網 +”趨勢,把 IT 技能與財會知識融會貫通。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沖擊,更要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與深化,善于打破常規,創新看待問題,跳出會計看會計。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歸集、分類,從中找出規律,并實施有效決策,真正實行業財融合,讓人工智能為我所用。
三、結語
其實,會計專業學生不必畏懼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因為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智能。在校會計專業學生只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始終保持積極進取和學習的意識,著重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共情力和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實時關注行業更新變化,與時俱進,努力成為復合型會計人才,走在行業前沿。要相信科技成為教育事業的動力,人工智能和財會事業必將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雨濛.人工智能來了,會計專業學生該如何應對?[N].中國會計報,2017-06-09.
[2]布萊恩·培卡萊利文,戴正宗編譯.智能會計時代真的要來了嗎?[N].中國會計報,2016-07-15.
[3]李嘉亮.三大素質讓會計專業畢業生備受青睞[N].中國會計報,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