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任何一個博物館里面,藏品都是博物館一切活動開展的根源和基礎,對藏品進行保護有利于博物館開展歷史研究、進行展覽巡展以及文化傳承等,其價值和意義難以估量。本文首先從藏品的保存環境和類型進行分析,積極尋找博物館藏品保護的創新方法和手段,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其次,本文就藏品的收藏環境展開論述,重點指出了庫房環境、修復環境、展陳環境、運輸環境以及外展環境等。藏品會受到哪些損傷和影響,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預防措施;最后,提出了藏品預防性保護的思路,從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基本措施和良好效果等方面,積極解決藏品的病害問題,以求最終實現藏品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在文化思想領域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從博物館進出的人變多了,國家加大了文化建設的步伐。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個地區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博物館的建設上。作為博物館基礎的藏品保存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文物藏品都是較為特殊的物品,其壽命長短與自身材質和特征有關,還與其出土后所處的保存環境密切有關,如果收藏環境不符合文物的保存環境,且管理不善等,就極易導致藏品損壞。做好預防性保護,確保那些珍貴的文物得以很好地保存,為后世子孫留下文化財富。
一、藏品保存環境的類型和特征
在博物館,大部分的藏品都不會一直固定在同一個環境中,會隨著時間以及活動的變化進行調整和改換。通常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環境:庫房環境、修復環境、展陳環境、運輸環境和外展環境等。
(一)庫房環境
庫房,顧名思義,就是臨時或者專門存放文物藏品的固定地點,幾乎所有的博物館都有庫房。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的庫房環境就其合格和達標程度來說,標準化程度不夠高。具體來說,例如,庫房的科技化含量不高,沒有特制的溫濕控制裝置,不符合文物對溫度的要求;文物的封存性能不好,設施不夠先進,時間長了以后,文物滋生微生物病害的現象較為常見,最主要的是博物館沒有健全的文物巡查制度,造成管理疏忽和文物損壞卻無人搭理,一些文物的表面沾滿塵土,并且細菌和病蟲害沒有及時清理。此外,對文物的移動和展覽記錄沒有在第一時間登記造冊入賬,不便于管理和調動。
(二)修復環境
文物修復也是文物保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文物的修復需要特定的環境和設備設施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復環境。修復文物是專業性加強的活動,需要配備操作間和工具,還有化學藥品等,相當于一個實驗室,雖然大多數的博物館都有文物修復的專場,但是其標準和規格很一般,在這樣的環境里修復文物的效果不會很好,而且也不利于文物的保護。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博物館的修復操作臺專業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沒有配備專業的操作臺,修復設施、修復材料和工具還比較缺乏或不完備,同時,修復人員的專業化能力不是很高,內部的修復管理制度化不強,這些問題都會造成文物修復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對藏品的保護更是一個威脅。
(三)展陳環境
展陳文物是博物館的基礎工作之一,可以傳承文物的歷史價值、傳遞文物信息,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傳播。文物展陳需要特定的陳列室或展覽室,且文物藏品的陳列方式和設備等,再加上長年累月的游客參觀,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手機、相機拍照的閃光燈等影響,都對文物有一定的破壞,都會影響文物的壽命和保存期限。在以上遇到的問題中,除了一些大中型博物館在文物的保存和游客管理方面比較規范外,其他地方性的博物館及一些小型的博物館,在文物的展陳方面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措施和制度。
(四)運輸環境
我們知道,一些文物或者藏品,不可能是一直在一個地方保持不動,必要的時候也需要移動和轉換地方,常見的比如,文物出土的時候,最多的可能就是到外地或者國外的展出,及內部的修復陳列的移動,這些都是文物運輸環境的體現。而在這些包裝、搬運的過程中,對文物的安全保護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極為珍貴的藏品,舉世獨有,如果保存不當或者損壞,運輸方式不夠科學,不僅減少文物的壽命,其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不利于文物藏品的傳承。
(五)外展環境
大多數文物除了在博物館展覽外,還需要到外地展覽,以便進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我們知道,一般文物初始博物館珍藏時,會有預先設計好的環境條件,以確保其得以長久保存,如果文物需要參加外展,那么文物固有的氣候以及溫度等條件就會改變,尤其是那些珍貴的有彩繪的藏品,會因為從溫暖濕潤到干燥寒冷的環境,而產生顏料變色等情況,如果表面發生粉化那就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水藏文物,如果自身的壓力改變會產生變形、膨脹、酥解等嚴重現象,對文物的損壞很大。所以,一些珍貴的文物一般不參加外展,參加時也必須做好接收準備,展陳環境要與其原本的環境保持一致,畢竟文物的保護是第一位。
二、優化藏品的保存環境,杜絕環境污染
(一)規范庫房保存環境,建立健全庫房藏品保管規范
在博物館內,藏品的庫房保存是一個極具技術性的工作。藏品在庫房封存之前,首先需要做好消毒、清洗、除銹、殺蟲等這些簡單的基礎工作,確保文物的整潔和后期保存。此外,要建立健全庫房藏品保管的制度,促進其標準規范化,加強對庫房保管員的培訓,使其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嚴格按照巡檢和管理制度開展工作,規范巡視的時間和次數,及時登記造冊,做好庫房的環境及制度建設,確保藏品的保護和傳承。
(二)規范藏品修復的室內環境
前面提到,在文物藏品室內修復環境不達標,對此,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改善:首先,設立專門的來人接待室,確保修復期間的文物出入安全;設立技術照相室,在修復同時做好拍照以及記錄建檔工作;其次,為修復工作配備科學化的修復工具和材料以及相應的設備等。需要注意的是,從事修復的地方最好與庫房距離較近,方便文物的出入庫。
(三)優化展陳環境
文物只有日常的陳列展覽,才能被更多地了解和認識,才能使我們千年的文化得到傳承,博物館是文物的集散地,也是文物的歸宿。文物的陳列一般是固定的,地方的文物出土都是就近收藏,特殊情況除外,因此,對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其室內環境是一早就審定好的,以此確保文物的壽命。不同的文物其展陳環境的設定,包括廳內大小和形式以及展柜等,都需要根據藏品的材質等特性進行科學的判斷,以此為依據,要求制作單位按照標準制展柜,對展廳進行布局,設定合適的溫度和濕度以及燈光等。參照有關的標準,察看通風系統是否完備,展柜密封性是否良好以及溫濕度控制系統是否有誤差等。
(四)嚴格控制運輸環節,改善外展環境
雖然我們的文物不會出現頻繁移動、搬運的情況,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需要展覽更換,從庫房到展廳,有時候需要修復保養,從展廳到修復室,以及我們常見的文物外展,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制定問去進行包裝、搬運和運輸。值得注意的是,在包裝時必須嚴格按照程序進行,以實現順利運輸,確保其安全。同時,文物的包裝、搬運以及運輸都需要專業人員進行,不能抓取器物的薄弱部位,以免損壞,例如柄、口等部位。藏品外展時,雙方要有效溝通,說明文物的展陳條件,展陳方要提前調節溫度以及濕度,減少文物原本的展陳環境與現有環境的差異。
三、做好藏品的預防性保護
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有利于我們為后續的文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避免走一些之前走過的彎路和錯誤的操作。因為藏品的材質和體量差異,在加上文物都是歷史的遺留,經歷了歲月無情的錘擊,最常見的就是病害和腐蝕現象,所以,就需要我們記錄和建檔以及拍照,隨時了解藏品的保存狀況,注重日常保養,一旦發現病害和腐蝕要及時修復,確保藏品得以長久保存。
(一)預防性保護及其意義
做好文物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是文物發揮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延續的途徑之一,可以讓后世子孫,了解和學習我們五千年傳統的優秀精神和品德。而我們熟知的“預防性保護”概念是由Brandi 先生提出的,他是意大利有名的修復專家,這個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認識到文物病變的成因,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文物所處環境進行人為干預,運用科學的手段,對于可消除的病變進行消除,對于可阻止或延緩的病變進行阻止和延緩,將一些可能危及藏品壽命的隱患及時消除和防御,盡可能維持文物的保存期。預防性保護與文物修復相比不是階段性的行為,而是針對文物自身的要求要貫穿于文物保護的始終。
博物館的存在,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進行民族文化傳承和形象展示的窗口,是很好地進行文化宣傳、愛國教育場所,可以對人的心靈以及情操給予引導,同時也是我國大力建設文化強國的手段和媒介。積極完善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的建設,使其有一個較為穩定且有利保存的外在條件,是文物得以流傳的手段。
(二)做好病害調查,建立病害檔案
根據研究發現,鑒于文物材質和制作工藝的差異,文物的病害類型、病害特征和形成機理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梳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依照病害標準和分類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分析自有館藏品的特性,定時定期地做好藏品的檢查工作。具體操作時,要制定具體的執行計劃,并以此為總綱開展病害調查,做好統計工作,注重區分不同病害的類別,越詳細越好,對病害的程度和風險有總體的把控;建立完備的檔案管理,有具體的文字記錄和照片以及影視資料等,在日常的檢查和觀察中,記錄其動態變化,做到全面、及時、準確,一旦發生意外或者情節嚴重的情況,需要上報上級部門出面解決,以免出現延誤。
(三)堅持日常保養,做好預防性保護
日常保養也是做好預防性工作的重要環節,我們應該規范日常保養的工作流程,相關的工作人員要有基本的工作責任感和執行能力。在日常保養過程中,要做好巡檢和記錄工作,重點查看文物表面是否有積塵、裂隙、病蟲害等不良現象,并及時清除和修復,對于一些“疑難雜癥”,要比對研究,不能馬虎處理。對于那些容易潮濕和滋生微生物的文物藏品,要做好通風和殺菌工作,避免腐蝕。總之,這是個長期的過程。
四、結語
在大力建設文化強國的今天,博物館文化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故而,對博物館藏品的保存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解說了藏品保存環境的類型和特征;其次論述了由于藏品收藏環境的不同,藏品會受到哪些損傷和影響;最后,認識到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行性的預防措施,以實現對藏品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齊佳佳.博物館藏品的管理保護和利用[J].大眾文藝,2018(4): 53-54.
[2]佚名.改善保存環境 加強藏品保護——博物館藏品保護與傳承芻議[J].黑龍江史志,2018,389(6):45-48.
[3]王佩珍.關于加強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2):188-189.
[4]廖彬.關于新時期基層博物館藏品管理保護的探究[J].藝術品鑒,2018(5):1-2.
[5]佚名.關于華僑歷史藏品管理的幾點思考[J].黑河學刊,2018,240(6):25-26.
[6]汪全武.淺談博物館藏品管理和保護[J].藝術評鑒,2017(13):135-136.
作者簡介:王德蓉(1982-),漢族,江蘇揚州,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清代書畫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