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堡是我國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是目前唯一幸存的一處,曾經為傳播中華文明做出重大貢獻。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上保存有四十余座書坊建筑、少量雕版印刷工具、雕版印刷古書籍。其中,四堡書坊建筑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好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就是保留民族的歷史記憶,保留當地歷史的連續性,激發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對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保護主要有文物保護、工藝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三個方面;對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利用主要有旅游開發、文化產品開發、博物館開發等三個方面。
【關鍵詞】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古書坊;保護
【中圖分類號】TS801 【文獻標識碼】A
一、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概況
四堡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北部,是連城與清流、寧化、長汀的四縣交界。新中國成立以前,四堡屬長汀轄區,宋代稱永寧鄉四堡里。四堡雕版印刷業萌芽于南宋末年,自明代中后期崛起,經歷了一兩百年草創與發展,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進入鼎盛時期。當時,四堡有書坊一百余家,出版物“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播海外”,成為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與北京、漢口齊名,“書業甚盛,致富者累相望”。清同治年間,四堡雕版印刷業走向衰弱。到民國三十一年,四堡書坊全部倒閉。目前,四堡現存四十余座古書坊建筑,分布在霧閣、馬屋兩個自然村,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堡文化遺址上分布一座中國雕版印刷展覽館——福建分館,館內展示部分雕版印刷工具、書籍、民俗文物、雕版印刷流程圖。隨著歷史變遷、城鎮化推進等原因,古書坊遭到很大破壞,民間保留下來的雕版、印刷工具、古書籍等文物流失嚴重。
二、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價值
(一)建筑價值
1.客家古民居特色
(1)四堡書坊建筑重視門樓。建筑通常在門樓頂部鰲頭飾以龍、鳳、麒麟、獅子等;兩側雕塑繪著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門框正上方有遒勁雄渾的大字。門樓兩側書有表現吉祥、幸福和安寧愿望的對聯,體現客家古建筑素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說。
(2)四堡書坊建筑中軸對稱,裝飾華麗。全屋一般以廳堂居中,以正廳為中心。廳堂又有前、中、后、私之分,謂之“重堂遞進”。前廳(或正廳)對面一般設有木構屏風,兩側木柱為骨,中央安裝固定板扇與活動大門,平時關嚴,遇喜慶與元旦佳節始開中門,以迎貴賓。廳堂藝術特征鮮明。堂上懸掛各式牌匾,廳堂左右壁,木質花格窗欞浮雕花鳥、人物、山水、民間故事,檐前吊柱下端雕刻花籃,工藝精湛。
(3)宇坪鋪砌鵝卵石,門前或庭院中央鋪砌銅錢、書卷、龍鳳等圖案。
(4)廳堂寬敞明亮,用于婚喪慶典、祭祀拜祖。
(5)建筑還設計后花園與書廳,供子孫讀書、觀賞。
四堡書坊建筑為研究閩西客家民居提供了實例。
2.書坊建筑特色
(1)臨水而建。四堡經營雕版印刷業的是位于霧閣的鄒氏家族和位于馬屋的馬氏家族。“馬屋”與“霧閣”大型書坊建筑基本靠近溪流布置,一方面是取決于其作為居住建筑的功能需求,為生活飲用水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是為了解決雕版印刷業的用水問題。后期建造的小型古書坊,在臨水位置基本被占用的條件下,在宇坪前構筑半月形月塘來滿足用水的需求。
(2)規模宏大。書坊大部分都是居住與生產為一體,一家書坊要容納數十乃至上百雕版印刷工人和部分書商的工作、生活起居,且要作為存放雕版、書籍的庫房,注定建筑規模宏大,建筑面積少則上千平方米,多則上萬平方米。
(3)合院式布局。書坊一般呈“回”字形布局,中軸對稱,廳堂居中,以正廳為中心,通向前后左右,橫屋布列于廳堂主軸的左右兩側,廳堂與橫屋,橫屋與橫屋之間均以巷道聯系,天井相隔,巷道相連。為作業和生活方便,門前院坪,作曬書、版之用。
(4)框架式磚木結構。屋外磚墻到頂出檐,內墻青磚土坯磚結合,青磚在下,土磚在下,外刷白灰,清末民初的房屋則以三合土夯實為墻。這種構筑方式最主要的是針對書坊印書藏書的特殊功能,即防火、防盜。
四堡書坊建筑為研究明清時期雕版印刷作坊提供了實例。
(二)學術研究價值
1.四堡書坊建筑連同遺留在建筑內的古書籍、古雕版以及石質墨缸、研磨石臼、印刷臺、磨盤、棕刷、切書架、切書刀等雕版印刷工具,為研究我國明清時期雕版印刷業的流程、印刷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上現存的書坊建筑,大多數形成、興盛于我國明清時期,規模宏大,裝飾華麗,后期建造的面積較小,風格較樸實。它們為研究四堡雕版印刷業的起源、發展、興盛、衰落過程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探究當時成批地建造這些書坊建筑所需的財力、物力,就會大致清楚當時四堡鄒氏、馬氏兩大家族的雄厚資金,也為研究我國明清時期四堡的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三)旅游價值
四堡書坊建筑前低后高,參差錯落;青磚、白墻、黑瓦的外表清新古樸。書坊建筑之間的街巷曲折深邃,周邊一派田園風光。四堡又是 “水蜜桃之鄉”“芙蓉李之鄉”,每年春季,滿山桃李花把四堡裝扮得像人間仙境。四堡玉沙橋、穿女裝的少女、打銀的場景,充滿民族風情。總之,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旅游價值突出。
三、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保護
(一)文物保護
當地文物主管部門重視古書坊保護。一是聘請陜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編制《四堡鄉古書坊建筑群保護規劃》《四堡書坊建筑林蘭堂搶險加固方案》《四堡書坊建筑新林蘭堂搶險加固方案》,制定《連城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堡書坊建筑群保護與管理若干規定》,完成“四有”檔案建檔及報備工作;二是重視日常維護工作。添加滅火器等消防設施,聘請文物安全管理員做好日常巡查工作;三是進行修繕保護。年久失修、地質災害等因素都會破壞古書坊建筑。連城縣人民政府已投入600多萬元,進行林蘭堂、新林蘭堂搶險加固、玉沙橋維修、子仁屋維修。其實還應當努力爭取資金,用于瀕臨倒塌的古書坊的搶險加固及級別較低古書坊的修繕保護。建議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為修復后的古書坊找主人,讓他們使用并出資保護。其建筑物外部結構屬于政府,任何房屋開發商和商店經營者、居民所購買的只是房屋內部的使用權,主權歸個人,但不擁有對建筑物整體改造的權利。房子的維修按國家制訂的法律進行,不能自作主張。
(二)工藝保護
沒有非物質文化的充實,只有物質文化的村鎮遲早會失去其原有的文化韻味和歷史本真。要活態傳承雕版印刷文化,就要保護好雕版印刷工藝。目前,當地文物主管部門選址“山光入戶”“大夫第”兩座古書坊,投入380萬元資金,打造四堡雕版印刷工藝流程館和傳習中心。建成后,合理利用原生態展示、場景復原、實物、雕塑、模型、沙盤、燈箱、聲效、光影、多媒體設備等手段,營造展示效果;該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此帶徒、傳授,活態演繹雕版印刷技藝。
(三)生態環境保護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指出,要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注重對文化遺產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保護,除了對上述文物、工藝的保護,還應保護形成村落整體風貌的河流、道路、橋梁、農田、山林等環境因素。
四堡大型書坊建筑基本靠近溪流布置,前有農田,背靠青山。“馬屋”為“南山”包繞,村東有玉沙溪,兩岸古樹成林,一座古橋“玉沙橋”橫跨溪上,村外農田縱橫,霧閣為“霧閣溪”包繞。兩大村落的古書坊緊密相連,形成一條條幽深的古巷道,古宗祠、家廟點綴。當務之急,就是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護這些青山、綠水、田園、古街巷、古民居、古宗祠家廟。即使搞新村規劃,也決不允許以破壞環境作為代價。
四、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利用
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今人及后人所用。如果可以讓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的資源成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那么對基地的保護就會變成順其自然的事情。收益有規定的份額用于基地保護,提升基地整體風貌,才能促進雕版文化記憶的傳承。
(一)旅游開發
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馬屋、霧閣。村莊周邊群山環抱,清溪流淌。書坊建筑外觀以青磚、白墻、黑瓦為主,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細部有雕塑、雕刻、繪畫、書法,藝術特色明顯。隨著經濟發展,古書坊大部分閑置。境內由相連的古書坊形成的幽深古街巷,給人以穿越時光隧道之感。玉沙橋、梅園遺址、古宗祠、傳統民居等建筑別具滄桑韻味。總之,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適合發展鄉村旅游。可在深入挖掘當地的民俗風情、歷史沿革的基礎上,結合當今的水果之鄉鄉情,開發“生態游”“農家樂”等旅游項目。將這些古書坊、古民居打造成具有鄉土風情的客棧、傳統手工作坊,將溪面寬闊、兩岸田園風光的玉沙溪打造成可劃小木船的景點,用四堡方言說唱當地歷史、民謠小調的船工、船娘劃船。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農副產品、傳統文化紀念品、民間工藝美術品等旅游產品。游客可以通過住古書坊、古民居,船游玉沙溪,采摘農家水果,感受農家生活,體驗鄉村飲食文化、參與地方傳統節日,感受傳統文化。
(二)文化產品開發
遵循歷史文化名鄉原態衍生、演化的特色延伸產業,以及原生態原住民的生活體驗,對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進行開發。四堡有古書坊建筑,雕版印刷工藝、打錫工藝、打銀工藝,酷似清宮女裝的四堡婦女服飾,漆面皮枕、泥塑木雕、漾豆腐、三角包等特產。日本著名的民藝理論家、美術家柳宗悅先生曾說過:“手與機器的根本區別在于,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所以手工藝作業中會發生奇跡,因為那不是單純的手在勞動,背后有心的控制……”可以通過本土手工藝“百工展”等活動,把本土文化轉化為生產力,這樣不僅留住原住村民,也為雕版印刷文化遺址帶來復興機會。對雕版印刷文化產品的開發,可以從印刷品轉換成藝術品,裝裱后銷售;也可以接受游客私人訂制,把喜歡的文章或自己的文集“付梓刊行”。對于錫器文化產品的開發,建議當地打錫大師把四堡古書坊、古雕版印刷工具、古書籍的圖案以手工形式雕刻在錫器上,使錫器更有當地文化韻味。其余的文化產品開發可以沿著參與性、體驗性方向發展。
(三)開發成博物館
在隨著形勢的變化,難以對有些古書坊進行原址保護、整體保護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借鑒世界上保護鄉土文化遺產的成功做法,即把它開發成露天博物館。事實表明,由于資金不足和產權所屬問題,在四堡有相當數量文物價值級別不高的古書坊破敗不堪,離坍塌已不遠,可以把它們遷建到合適的環境中,并將周圍的景觀予以恢復。在開發過程中,建議對室內環境追求細致真實,不僅嚴謹地按照原狀陳設雕版印刷工具等物品,還營造出嗅覺和聽覺環境,如墨的味道、雕版的樟木味道和印書、切書的聲音,呈現的內容不僅是物質實體,還包括生活方式。重建的書坊和書店在博物館內仍然按照其原來的功能繼續使用,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銷售和生產,使整個工藝流程得以保留,工作語言除了普通話,還可以包括四堡方言。保留和恢復明清時期四堡鄒姓、馬姓相關的禮儀和節日習俗,以強調族群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
五、結語
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遺址具有突出價值。我們對它進行保護與開發,有利于傳承雕版印刷文化,促進當地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仙玉 . 四堡書坊建筑群的價值及保護 [A]. 福建省社科屆2010年學術年會分論壇論文集,2010:99-102.
[2]潘曦.鄉土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教育[J].中國文化遺產,2013(55):101.
作者簡介:張仙玉(1975-),女,漢族,福建連城人,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不可移動文物及文物藏品保護與研究,研究方向:博物館文物管理、陳列布展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