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
復習課在學科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和提升,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清晰化,并通過查漏補缺,溫故知新,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能力的發展和學科素養的提升。
很多復習課先做大量習題,然后講習題,再羅列知識點,再做大量習題,復習課變成習題課。這種單純羅列知識點,沒有整體知識框架、缺少創新課堂,對學生毫無吸引力,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都不高,學生的能力止步不前,思維停留在新課階段,復習效果可想而知。
復習課堂的教學目標主要達到兩方面:一、將化學中雜而亂的知識點,圍繞某個情景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二、為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困惑,通過某一專題設計問題鏈,幫助、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疑難問題,使學生從原來片斷式的思維轉化為整體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問題鏈的課堂提倡“以問題為導向”,要求對學生和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研究,針對學生學習的困惑,將核心知識設計成層次鮮明、系統的問題,以一問接一問、一環套一環、問問相連、環環相扣的形式貫穿于課堂。問題鏈的實施,有效促使學生將知識準確地內化、鞏固和掌握。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度。學生的參與度、思維度、掌握度在不同層次上都得到了提高,提升復習課的效率。
我以《空氣》為例,談談如何思考和設計課堂問題鏈。這節課主要的知識點是:空氣的成分、知道如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空氣污染、氧氣性質與用途、氧氣制取等。設計的問題如下:
1.薯片包裝袋中都充有氣體的原因是什么?充的是什么氣體?
2.如何證明所充氣體中含有O2?你能說出你思考問題的方法嗎?
設計意圖:(導入式問題鏈)課堂導入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此時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能讓學生有意愿進入課堂,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現象,還可以是一些疑難問題。從薯片包裝袋入手,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有關。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入課堂,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在探究包裝袋的氣體成分是否有氧氣,學生會思考氧氣的性質,想到用P、S、C、Fe絲等,但有學生質疑鐵絲,因為鐵絲必須要在純氧中燃燒。再提問還有哪些物質能證明氣體中有氧氣,讓學生說出思考問題的方法,目的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3.討論交流:如何設計實驗測定其中氧氣的含量?可以選擇哪些物質進行實驗?對物質的選擇有什么要求?
設計意圖:(深入學習問題鏈)教師將學生帶入課堂后,不能單純地停留在簡單的、炒冷飯式的課堂教學中,應當幫助、引導學生建立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如何掌握測定氧氣含量實驗的原理、步驟?若是直接問實驗原理和步驟是什么?枯燥乏味,沒有新意,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而讓他設計實驗測定就必須要思考實驗的原理、步驟及注意事項。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而且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鍛煉了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4.包裝袋充的是氮氣,它還具有其哪些用途?能不能充氧氣?還可以充哪些氣體?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常見氣體的用途,物質用途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化學學科特有的學科思維。
5.包裝袋中的氮氣工業上如何制取的?原理是什么?同時還可以得到什么氣體?
6.實驗室是如何制取氧氣的?寫出相應的反應原理,選取不同的制取裝置。
7.這三個反應在條件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催化劑?催化劑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總結對比性問題鏈)這幾個問題主要讓學生回憶氧氣的制法及催化劑,學生在裝置選取、對比過程中知道氧氣的實驗室與工業制法的不同。為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記憶,教師可對相應內容設置總結對比性的問題鏈,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能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且方便學生準確地把控知識,并對所學內容進行區分、聯系、對比,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8.自然界是如何獲取氧氣的?
9.植物亂砍濫伐對空氣產生怎樣的影響?空氣污染物有哪些?
設計意圖:從氧氣的工業制法到實驗室制法,再到自然界中如何產生氧氣,讓學生體會知識的整體性,同時正好過渡到空氣污染。沒有刻意、突兀的感覺,自然過渡。
10.若將一棵植物放入純凈的CO2中,一段時間后,如何測定氧氣的含量?可以選擇哪些物質進行實驗?對物質的選擇有什么要求?
設計意圖:該問題是課堂變式訓練,不僅要考慮如何消耗氧氣,還要考慮CO2溶于水對實驗的影響。學生考慮到氣體的特殊性,換一種思維角度,直接用NaOH溶液將CO2吸收,剩余氣體就是氧氣。思維力度比較大,學生在思考、交流、辨析的過程中是對思維的多次挑戰。學生在努力后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效率得到提升,思維和能力得到升華。
這節課以空氣為研究對象,用“問題鏈”的形式將核心知識設計成系列的學生探究活動,在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復習及知識網絡的建構,突破了傳統的對知識簡單、單一、被動地學習,提高了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設計的“問題鏈”應符合教學實際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學生發展和認知規律,在課堂中能誘發學生認知沖突。“問題鏈”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學生的興趣得到維持,有效地發展了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力度、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從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鞏固、掌握知識,更大程度上使學生的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