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吳艷玲
吳艷玲:早在2003年,您就曾于《歷史教學》發表《簡論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育的嬗變——以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先后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為核心》一文。那么從您編寫教材的經驗來看,當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與民國時期的歷史教學,面臨的共同問題是什么?
李帆:歷史教育是基礎教育和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的《奏定中學堂章程》,就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次序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要求。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對此也都很重視,特別是重視中學歷史的教育目標問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頒布了相應的課程標準。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育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都要面對當時的時代主題,迎接當時的時代挑戰。例如,1912年民國剛一建立,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在教育目標上便要求認同新建立的中華民國,所以特別看重民族國家認同和共和體制認同問題。國民政府時期也是這樣,強調歷史作為一種國民基礎教育,教育目標上一定要突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問題。在抗日戰爭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大敵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尤其強調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些內容在從清末到民國以來的教科書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很多方面也都是我們所強調的,比如“愛國主義”和目前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家國情懷”等,實際也是由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等作為支撐的,中學歷史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歷史主題一以貫之。但是,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育規模同現在無法比擬。據教育年鑒統計,當時中學生在全國青少年中特別是在全國人口中占比很低。由于面對的教育對象人數本身較少,盡管課程目標和教科書有一些規定,最終的教學成效恐怕還是有限的。從吳晗1934年在《獨立評論》上發表的《中學歷史教育》一文可以看出,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育雖然教育目標定得較高,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吳晗在調查了當年報考清華大學的全國四千余名考生的歷史試卷后,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前途深表擔憂,認為當時的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歷史常識,如像“九一八事變發生在民國幾年?西歷幾年”這個問題,盡管考試的時間離“九一八”事件發生還不到三年, 可答對的不到半數?,F在的中學教育中,初中階段是全民義務教育,高中也差不多全面普及了,學生人數與民國時期有天壤之別。人數有區別,歷史教育的規模效應自然也大不相同。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手段和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但也同樣面臨教學效果究竟如何的問題。歷史教育在中學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副科”的地位,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較低。某種程度上來講,歷史教育在中學教育體系中是比較邊緣的。當前,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歷史學科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歷史教育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清末民國時期,學生對歷史知識和相關歷史素養的獲取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和教科書。在如今知識爆炸的信息化時代,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影響較多,面臨的問題也更為復雜,僅僅依靠教科書或課堂教學不能完全解決歷史教育問題。如何更好地完善歷史教學,如何更好地實現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還需要進一步調查和研究。從目前改革的情況來看,我們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希望將來歷史教育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與功能。
吳艷玲:對于中國近代史,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都會習慣性地認為:中國近代史是倒退和黑暗的,近代中外條約都是不平等的,外國勢力是反對并阻撓中國進步的,等等。對此我們主張應盡可能地開闊視野、多角度分析問題。不知您有何見解?
李帆:中國近代史確實有倒退和黑暗的一面。近代以來簽訂的中外條約也基本是不平等的,和清朝前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不一樣的。列強侵略中國,為了謀取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同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主權不斷喪失,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造成阻礙,這些是中國近代史黑暗和沉淪的一面。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中國社會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沖擊作出了大量回應,而且有很多正面的回應。一方面是在鴉片戰爭之后開展一系列反侵略斗爭,斗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極大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另一方面是進行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先是在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之后,吸取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展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按照梁啟超的說法,首先是在“器物”層面上回應。但后來發現只是“器物”上的回應,不改變社會制度是行不通的。接著,戊戌維新在制度上做出回應。制度背后是思想觀念,是人的因素,于是,后來又爆發了新文化運動。這些說明,近代中國也有不斷上升、進步的一面。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鴉片戰爭之后的內容是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容易讓人從負面影響上去看待中國近代史。實際上,晚清的變局正如李鴻章所說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前歷朝歷代王朝末期從未出現過的狀況。不同的歷史時期,評價標準應該有所區別。近代中國有沉淪也有上升,我們要強調整個社會的發展有進步的一面,要盡可能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歷代王朝末世的變化、前后比較的角度更加開闊地看待這個問題。另外,對一個時代的看法不能太單一,看問題的角度應該多元化。如果我們只是局限于從政治上的黑暗、中外關系上的不平等角度粗線條概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經濟方面的積極的發展變化容易被掩蓋住。
吳艷玲:中國近代史與古代史相比,擁有更豐富的史料。中學歷史教學目前的一個狀況是“無史料不教學”。那么,編寫教材時在教材中呈現史料的目的是什么?您認為中學歷史教學應該如何配合教材使用史料?使用史料的目的是什么?
李帆:中國近代史與古代史相比,擁有更多史料,這恰恰是研究近代史的長處。因為歷史學是實證性學科,史料是基礎。從中學歷史教學來講,重視史料教學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近代史教學尤其如此。我們這次編寫教科書主要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歷史新課標”),它特別強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大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是其中之一。這是針對過去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中對史料實證重視不夠,未把它作為一個專門的素養來對待而設置的。按照高中歷史新課標規定,除了在具體的課文中加強史料教學以外,將來的選修課程模塊2“史料研讀”,會專門針對史料進行介紹并加以分析、解讀,這說明中學歷史教學越來越重視史料的價值。在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中,緊挨著史料實證的是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以史料實證為基礎的,沒有充分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便是空中樓閣。因此,中學歷史教學要在史料實證上下功夫,這既可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基本功,也能提升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同時,從史料中認識歷史史實、進行歷史解釋,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從而能更好地實現歷史教育的功能。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以下簡稱“綱要〈上〉”)第139頁“史料閱讀”欄目中的《平型關戰役文獻資料匯編》的史料為例。我們知道平型關戰斗是中國軍隊打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場戰斗,這則史料表明第一場勝仗對全國軍民是非常大的鼓舞。蔣介石是抗戰時期的最高領袖,對這場勝仗感到非常欣慰,因此他致電祝賀。這場戰斗雖是八路軍打的,但這則史料是蔣介石的賀電,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浴血奮戰,不是為黨派利益服務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則史料中說“俘虜甚多”實際上是不符合史實的,平型關戰斗并沒有什么日軍俘虜。對于這個事實大家是清楚的。但是這則史料非常典型,有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賀電能夠很好地體現抗日戰爭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戰的性質。因此,我們要理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是為史實服務的,但運用史料要更多地從歷史思維與歷史解釋的角度考慮。這也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原因所在。對此,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吳艷玲:“綱要(上)”中的近代史部分吸納了哪些學術新成果?
李帆: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時,在學術成果的吸收上有些基本準則,即不是要將所有說法都列入其中,而是要吸納學術界公認的、比較成熟穩定的成果,或是以往教材強調不夠,甚至是沒有寫入,而現在大家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體現的學術成果。
以“綱要(上)”第102頁“公車上書”的知識點為例。教材中的表述是“公車上書”“雖未送達光緒皇帝,但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半m未送達光緒皇帝”的說法便同現在一些研究成果有關。關于“公車上書”是否送達光緒皇帝,以及到底送沒送的問題,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爭議。高中歷史新課標第60~61頁對茅海建有關“公車上書”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根據茅海建的觀點,“公車上書”康有為根本就沒有去送。鑒于學界對此問題有爭議,教材采用比較穩妥的說法,說的是“未送達”。
以“綱要(上)”第115頁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容為例。教材提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那么,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到底發揮了什么作用?做出了哪些具體的貢獻?這次編寫教材時,我們及時吸收學界研究成果,并結合“一戰”結束百年的情況,補充了中國在“一戰”中派遣大量勞工、為戰爭做后勤支援的內容,同時加上“一戰”期間華工在歐洲的照片。通過文字和照片強調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從而凸顯中國在“一戰”中的作用。
以“綱要(上)”第125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集團的“分共”為例。舊教材對這兩次事件均稱為“政變”,但這次教材編寫時措辭上有區別。教材第119頁“單元概述”和第125頁正文里均稱蔣介石發動的是“政變”,而第125頁提到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從概念的嚴謹性來講,“政變”是指以非法的政治或軍事手段來奪取最高統治權的行動,蔣介石當時不是最高領導人,他只是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他用非法手段奪取政權就是政變。而汪精衛代表的是武漢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代表著最高統治,因此用當時的“分共”概念來表述。這個知識點不一定是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但說明新教材在概念界定上是很講究科學性和精確性的。
以“綱要(上)”第137頁日軍侵華暴行的內容為例。以往教材在談到日軍侵華暴行時,對重慶大轟炸和“慰安婦”的問題基本沒有涉及。實際上,“無差別轟炸”“強征隨軍性奴隸”這樣的罪行都是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因此,這次編寫教材時對此進行了強調。
以第143頁“東方主戰場”為例。這一目的內容是新教材抗日戰爭部分特別強調的,其中關于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也是重要知識點。前面我們講中國近代史沉淪的一面主要就是指清政府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那么,這些不平等條約是什么時候被廢除的呢?舊教材不夠突出??谷諔馉幤陂g,特別是1943年的廢除舊約、改訂新約,使中國得以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列強在華特權。這說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戰略地位密切相關,同時也和晚清喪權辱國的歷史相對應。所以,新教材要講到這一點。
吳艷玲:新教材在編寫時,每一課、每一單元是否都有一個中心,怎樣尋找或確定這個中心?每一課內目與目之間的聯系如何?
李帆:這次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嚴格按照高中歷史新課標所規定的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每一單元、每一課都有一個中心。單元與課的內容和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內容要求是對應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共設計了6個單元、14課,與新課標規定的8個專題的內容嚴格對應。單元的主題體現在每單元最前面的單元概述上。單元概述分為兩段,第一段高度概括本單元的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第二段是列出課標相應的學習要求。每課有3~4個目,每一目都有一個“學習聚焦”,幾個“學習聚焦”相加構成了每課的中心內容。新教材以大時序、小專題,“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選擇適當的歷史內容,突出體現歷史發展的基礎性和多維性。為了突出專題性,個別課文在時序上稍有重合。例如,第七單元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從1927年講到1936年,第八單元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講到1937年全面抗戰的開始,時間上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的歷史在這兩課有重合。之所以把這兩課安排在兩個不同的單元,主要是從大時序與小專題相結合的角度考慮,兩課雖在時間上有重合,但歷史主題和歷史邏輯卻是不同的?,F在我們強調,抗日戰爭是長達14年的全民族抗戰,是一個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發展過程。把整個抗日戰爭的內容放在一個單元里,體現出這個單元的歷史主題和邏輯特點。
教材每一課的內容是一個整體,每課下面各個目之間的聯系也是從時序和主題上綜合考慮的。如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分為“正面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的抗戰”“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的勝利”四個子目。這四個子目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史實特色,即抗日戰爭在戰爭形態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存,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并存;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在對日作戰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直貫穿整個抗戰時期。其中,正面戰場的抗戰主要在抗戰的防御階段,敵后戰場的抗戰更多體現在抗戰的相持階段及其后,即1938年10月以后。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之外,從國際視野上我們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特別是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同盟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中國的艱苦抗戰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里既有歷史的時序性,又有不同的主題,其邏輯關系通過編排上的設計一目了然。再如,《論持久戰》雖是毛澤東寫的,但放在了正面戰場抗戰的內容中。因為從時序上看《論持久戰》的演講是在1938年6月武漢會戰之前,而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最大的一次戰役?!墩摮志脩稹凡还庵笇澈髴饒鲎鲬?,更指導全國抗戰,也包括指導正面戰場的抗戰。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史料龐雜,史實豐富,線索復雜,不能一一兼顧,又考慮到初中已學習過的內容,在編寫教材時必須有所取舍。新教材通過這種設計,力求使學生了解在民族危亡時刻中國社會各派政治勢力從民族國家利益出發浴血奮戰的史實,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激發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
吳艷玲:中學的思想史教學,一般擺脫不了介紹人物、梳理思想的套路。您認為中學的思想史教學應該從何著手?
李帆:中學的思想史教學在歷史教學中比較困難,思想史的內容與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相比,教師要講清楚、學生要理解透徹很不容易,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又必不可少。中學思想史教學不一定必須按照從人物入手這個套路來進行。中學思想史教學主要是要把握住每個時代的時代主題和思潮,把握住大的思想脈絡。因為思想史有個特點,即每個時代的思想主題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主要體現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中,社會思潮是和時代主題密切相關的。如講到明末清初的思想,教材一般會提到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他們共同的思想主張就是經世致用,針對當時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的弊端,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對時代的境遇進行反思。侯外廬先生對此所總結的“啟蒙思潮”即是基于這樣的思想主題。晚清時期,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已經沒有辦法應對時代變化。很多人認為應該建立新的更強大的國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張。有的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有的主張推翻清政府實行民主共和。這些都是適應時代主題而產生的社會思潮。由于思想史較難,要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思想家,需要對其背景、作品等進行深入分析,還要進行中外比較等,這在中學很難實現。教師在開展思想史教學時,不需要像學術研究一樣在深度上有過高要求,把握住大的時代脈絡和反映時代的主要思潮即可,如此,比知道一兩個人物更為重要。
吳艷玲:針對現行教材的風格,您認為主題式教學是否可行?即確定一課或一個單元的主題立意,以此統領教學。如可行,是否又有重回專題史之嫌?
李帆:中學歷史教學分為初、高中兩個階段,學生層次不同,要求也不同,有一個區分度和梯度問題。初中歷史課程比較強調從時序角度由點到線把歷史內容貫通起來。高中在此基礎上,更強調“點-線”之外的“面”。從“點”來講,初中的“點”比高中多,如第24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內容,初中教材安排了三課,而高中教材則將這三課內容整合為一課。高中大時序小專題、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內容,從問題入手進行歸納,這不是簡單地回到專題史教學模式。從區分度來講,初高中學生認知能力不同,初中已通過“點-線”結合了解清楚基本的史實,高中完全可以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主題立意進行教學。如高中歷史新課標第14頁“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內容要求是:“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睆闹锌梢钥闯觯咧行抡n標對于抗日戰爭的內容多是認識、理解方面的要求,這些“認識”和“理解”背后需要有不少基本史實作為支撐,比如一些具體的戰役、戰斗、人物等。而這些內容在初中歷史中已經講到。前面已經說過,抗日戰爭史料龐雜,史實豐富,線索復雜,不能一一兼顧,又考慮到初中已學習過的內容,故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做出了適當取舍。我們希望高中學生在了解這些基本的“點”的基礎上達到課標的學習要求,這也正是歷史主題或專題教學對于深化學生歷史認識的要求。
整體來講,在高中實行主題式教學是可行的,中學歷史教師可以根據課標、單元內容進一步提煉主題。目前,從新教材試教的反饋情況來看,一線教師普遍反映新教材每課內容含量較多。實際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煉主題,對內容進行整合、精簡,在規定課時之內完成教學任務。
吳艷玲:您怎樣看待中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的說法?中學生能否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
李帆:一方面我們要提倡中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從史料實證入手,了解更多史實,對歷史作出實事求是的解釋,從歷史的演進、過程、脈絡、趨勢等方面去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另一方面,我覺得中學生恐怕不能完全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這里主要涉及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關系問題。對于歷史學家來說,歷史是研究對象。歷史學家是按照學術研究的思維理路、方式方法和手段對待自己的研究對象的,要具備史料考訂、歷史理論素養和充分的問題意識、分析能力等。而中學生處在歷史學習階段,是在接受歷史教育。歷史教育往往體現的是國家意志,比如歷史學科要求的五種素養是中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掌握的,這與做歷史研究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中學教材的編寫要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學術界合理的成果、合理的解釋,反映史學研究的新進展。但教材同時又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體現國家意志,有很大的教育功能,這是歷史教科書更加強調的一面。所以,我們鼓勵學生鍛煉歷史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向歷史學家學習,但不能要求他們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
吳艷玲:感謝您對高中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國近代史部分的解讀,感謝您對老師們提出的教學建議,謝謝您接受采訪!
【作者簡介】李帆,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艷玲,副編審,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博士后。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