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部編歷史教材進入高中課堂,如何將核心素養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落地,成為當前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運用新教材教學時,核心素養新理念能否落地,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歷史教學可采用“問題教學”模式。①問題是學生學習探究的起點,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起點,還是教學流程設置的紐帶。問題教學模式,就是以教材目標為依據,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前提,在教學中設置各種問題,并以具體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分析和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教學方式。
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以問題解決的水平程度作為教學目標的核心內容,精心設計出直指歷史學科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問題解決促進深度學習,發展高階思維,增加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在問題解決中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筆者以統編新教材《兩次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對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一些粗淺思考。
“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第一課時。鴉片戰爭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后的百余年近代歷史,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之巨大變化,它改變了中國發展進程,調整了中國發展方向。本課主要包括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三大板塊內容。三大板塊之間因果邏輯清晰,核心問題突出。教材按時間順序勾勒出中國近代初期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侵華戰爭過程,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國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
本課設計以“同與不同”為教學線索,通過 “同樣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解釋”,“同樣的條約,不同的理解”,“同樣的遭遇,不同的回應”四個環節,將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及不平等條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三大板塊內容貫穿起來,理解鴉片戰爭前后相關的歷史事實及其內在的歷史邏輯。
1.聚焦核心問題,以任務驅動重難點突破
“學歷史和教歷史都要求學生和教師進行復雜思維。這種思維就是以具有趣味性、生成性、組織性的問題為中心,批判性地權衡證據和記載,擱置思維定勢,理解別人的觀念,運用事實、概念和闡釋來做出判斷。”①問題教學模式下的歷史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和載體展開的學習探究活動。歷史教師在鉆研課程標準與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基于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學生帶著這些任務,以史料為依據,以理解為基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對歷史問題進行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判。
“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教科書提供了三則“學習聚焦”,這三條“學習聚焦”指向本課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危害、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以及中國社會的因應等。因此,筆者圍繞這些核心問題去設計相關學習任務。
從統編教材正文文本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一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課程標準對本單元的要求是:“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從本單元編寫體系來看,教科書基本上是按照時序的方式,分三個階段陳述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近代列強侵華、中國人民反抗斗爭及探索出路的歷史。由于兩次鴉片戰爭在性質、目的等方面的關聯性與延續性,故本課將兩次鴉片戰爭一并陳述,重點敘述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對華的侵略、中國人民的反擊,以及戰爭結束后中國人的因應。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引導學生理清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內在關聯,圍繞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結果、影響等核心問題設計學習任務。
其二,本課與初中學習內容有較多重復。在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有關鴉片走私、虎門銷煙、兩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林則徐和魏源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俄國搶占中國領土等基礎的事實性知識已有涉及。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在知識與能力層面的要求是通過歷史與社會的學習,了解基本事實,基本脈絡與基本趨勢。而高中歷史的課程目標則突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初高中課程的銜接,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注重學生能力、思維的提升和拓展。
其三,教科書正文多側重于陳述歷史事實,而對歷史事實的解釋相對慎重。歷史是客觀存在著的,“史實并不等于我們對史實的理解,事實本身并不能自行給出理解”,“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則是僅只能在我們的思想之中進行的”。②教科書更多的是陳述歷史事實,使學生對關鍵歷史問題的理解和解釋有一定難度。如在講述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時,教材列舉了簽約時間、簽約國及簡要內容后,便以“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收尾。因此,教師應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建立事實與史論之間的橋梁,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解釋歷史。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在在備課時設計四個學習任務,分別是:
任務一:分析17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世界歷史時間軸和地圖,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面臨的世界形勢。
任務二:分析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任務三:清政府與英國政府代表對不平等條約條款的態度有何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你認為該條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任務四:概括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的相關史實,認識“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價值,并感受他們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
我在設置這些學習任務時,首先理清的是兩次鴉片戰爭相關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和基本線索,再以此理解歷史發展邏輯和教材編寫邏輯,并研判教學對象已有的知識結構及其認知邏輯,按新課標的要求重新整合教科書內容。在遵循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思路之上,提煉出針對性強、指向性明確、覆蓋面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核心問題,并將這些核心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聯系起來。
為確保學生順利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為每個任務選擇了信息豐富的史料供學生研習。
2.創設問題情境,在情境中感悟歷史邏輯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①歷史是過去的事情,今人要從遙遠的過去獲取信息,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就需要深入到過去的世界中,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才能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因此,在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將問題情境化,以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為依托,引用而具體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論述等),創設不同情境,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與理解。通過“情境—問題”的設置,教師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從而培育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與學科素養。
近代中國的巨變是在世界巨變中發生的,鴉片戰爭前后正是世界歷史橫向發展對中國歷史縱向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從橫向上看,19世紀前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實力迅速增強:他們對內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對外推行擴張政策。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人口眾多、物產豐盈的中國成為其理想目標。從縱向上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為探究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教師利用投影展示歷史時間軸、歷史地圖和其他圖文史料,創設情境,帶領學生回到19世紀中期的歷史時空,設身處地分析世界形勢,感悟和理解歷史。
材料1: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中外大事時間軸
材料2:1840年前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見教科書)
問題設計:分析17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中外大事時間軸,結合教材“1840年前清王朝所面臨的周邊形勢圖”,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面臨的世界形勢。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在該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設計時間軸和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定位在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框架下,挖掘時間軸和歷史地圖蘊含的豐富信息,從世界歷史發展大趨勢的角度,對歷史事實加以描述,從縱橫兩個角度分析這150年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趨勢,體會同時代中西方歷史發展的不同走向。
當然,學生從宏觀角度了解了鴉片戰爭前的國內外形勢,并不能完全明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為此,教師再投影一組材料:
材料1: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物產是各種各樣……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
——亞當·斯密:《國富論》
材料2:1793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率團來到中國,請求通商。乾隆回信說:“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無所不有。”
——王先謙:《九朝東華錄》
材料3:從1781年到1793年英國賣給中國的貨物……只及(中國出口英國)茶葉的1/6。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材料4:1800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4570箱,1838年超過4萬箱……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煙土2萬多箱,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
——引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材料5: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問題設計:結合背景,根據上述材料,理清、理解18—19世紀中西交往中相關事件之間的關系。
在該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時間軸、歷史地圖、文字史料等,創設歷史情境,營造出虛擬的“歷史現場”。在虛擬的歷史情境下,學生通過史料閱讀,逐步認識了工業革命、馬嘎爾尼使團來華、英國對華鴉片走私、中國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等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理解了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中外相關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邏輯,從而認識到:當西方世界走向近代化時,中國仍在傳統社會緩慢前行,且對外部世界的形勢渾然不覺;工業革命后迫切需要海外市場的英國無法平衡對華貿易,只能依靠非法的鴉片走私來平衡;鴉片戰爭是因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而引起的,其性質不是通商戰爭,也不是“文化價值沖突”,而是英國發動的保護毒品走私貿易的非正義戰爭。進而將兩次鴉片戰爭進行縱向對比,認識兩次戰爭的原因、性質的一致性,進一步加深對“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這一結論的深刻認識。
3.基于素養水平層次,注重問題的遞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并將每個素養劃分為四個水平層次。從橫向看,在五個核心素養的同一水平之間建立起邏輯關系,形成了學業質量標準的水平等級;從縱向看,每個核心素養的四個水平層次,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四個水平層次分別有哪些要求?每個核心素養的每個水平層次培養途徑有哪些?歷史教師如何設計出合理的、具有梯度性和遞進性的教學問題,使核心素養的層次劃分具有可操作性?這些都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難題。
在《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教學中,“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是教學重難點之一。史學界對于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原因探討的主要觀點有:政治腐朽敗壞;社會形態落后;經濟實力落后;軍事體制、裝備、觀念落后等。當然,也有學者基于新史料,提出新觀點。如清政府“天朝”觀念;道光帝決策失誤;高級官吏迷信盛行;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茫然無知;清朝內部漢奸眾多,等等。筆者在廣泛閱讀基礎上,設計了“同樣事件,不同解釋”的教學環節:
材料1: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則徐:《致姚椿、王柏心》(1842)
材料2:(大清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1858)
材料3:鴉片戰爭的失敗是由于武器的陳舊、政治的腐敗,還是社會的落后?中國人曾經長期思考過這個問題。應當說這三個東西是相互聯系的:因社會落后而政治腐敗,因政治腐敗而武器陳舊。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980年代)
問題設計:
①三則材料共同敘述了什么史實?
②三則材料關于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原因的解釋有何異同?
③說明林則徐、馬克思和陳旭麓的解釋差異產生的原因?
④請你綜合運用各種史料,分析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英國歷史學家E. H. 卡爾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解釋是歷史的生命血液”。①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都包含著陳述者的主觀認識。筆者在設計該環節時,意在引導學生在解決四個問題過程中,著重涵養其歷史解釋素養。根據新課標對歷史解釋素養水平層次的劃分,筆者將歷史解釋素養劃分為“區分史實與解釋”“分辨異同”“評析解釋、說明原因”“驗證觀點、提出新解”等四個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的水平層次。在教學實施中,基于這四個水平層次,筆者設計了相對應的四個具有遞進性的教學問題(見下圖)。
從課堂反饋來看,前兩個問題思維水平要求不高,更多是考查學生閱讀史料,從中獲取基本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充分閱讀林則徐、馬克思和陳旭麓有關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原因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解釋,并能發現各種歷史解釋的異同點并加以評析。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學生最初能關注到史料作者、時間等表層信息,圍繞作者階級立場、身份特征、生活時代等直觀角度分析歷史解釋多樣性的緣由。隨著教師的引導、討論的深入,學生能逐漸從史料來源、史料性質和目的等深層次方面探討歷史解釋多樣性的原因。第四問并非要求學生機械地復述已知的結論,而是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積累,并深度學習教師提供的輔助材料,在充分研讀史料的基礎上,驗證過去的觀點或提出自己的歷史解釋,嘗試成“一家之言”。在本教學環節,歷史教師需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中解決四個問題的具體表現,從而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水平等級形成初步的評價,并在此后的課堂教學中采取針對性教學。
4.設置思維沖突,深度理解歷史問題
從學科本質來看,歷史是人們學會思考和行動,提升人們的教養,特別是關懷人們的身心自由的學科。①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聚焦于學生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已有認知,深度挖掘歷史細節,使學生新舊思維認知產生矛盾和沖突。學生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思維認知進行充分地加工、深化和發展,不斷提升歷史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活躍度,逐步完善了原有知識體系并建構新知。
在學習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危害環節,基于學生初中階段已有的知識結構,筆者并沒有逐條解釋條約的內容并分析其危害,而是通過選擇割地、賠款、協議關稅和領事裁判權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條款,開展小組學習。要求每組學生任選一個條款,通過分組探究,感受清政府與英國對待不平等條約具體條款的態度,在此基礎上還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對不平等條約危害的歷史解釋。具體操作見表1。
問題設計:任選一組,分析《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內容,指出清政府與英國對同一條款的態度有何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你認為該條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在該教學環節中,學生結合教材梳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并通過分組探究,感悟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學生在分析清政府及英國不同態度材料的過程中,隨著對史料解讀、分析、探討的深入,產生了強烈的思維沖突。
思維沖突一:對于香港島,英國竭力攫取,清政府卻淡然處之。
侵占中國領土是英國侵華戰爭的重要目標。1842年鴉片戰爭即將結束時,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璞鼎查提出,從國際戰略的角度看,擁有香港“將使英國在同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在華競爭中占有先著”,“擁有這塊殖民地對大英帝國在華商貿和其他重要目標的實現都是不可或缺的”。①然而,同一時期,道光卻在上諭中說道,“將香港一處,賞給爾國堆積雜物”“將香港地方,暫行賞借”。②英國政府對香港島處心積慮,蓄謀已久;而清政府官員乃至最高統治者,卻認為香港島是“彈丸之地”“孤島”,可以“暫行賞借”,中英雙方對待香港島之態度具有強烈反差。
思維沖突二:對領事裁判權,英國暫時放棄,清政府卻主動出讓。
近代中國國家主權的淪喪,一方面是因為列強對中國的野蠻侵略,但另一方面也因昏庸無知的清朝統治者主動出讓造成的,如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就有意攫取該項特權,但由于其首要目標是打開中國大門,因此出于策略需要在簽訂《南京條約》時暫時放棄了。然而1842年9月1日,欽差大臣耆英卻代表清政府主動向璞鼎查提出,“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辦理”。③原因是“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正是清政府外交代表的“拱手相讓”,使得英國人終獲此特權。
思維沖突三:清政府罔顧國家主權,卻竭力維護天朝臉面。
長時間的閉關鎖國,造成明清時人的國際知識極度貧乏,對世界格局幾乎毫無認識。道光帝的“有傷國體”“暫行賞借”“又合體統”等言辭,更是凸顯了其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觀念。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也由于主權意識和近代國家法律意識的淡薄,他們放棄本應全力維護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卻竭力保全“天朝”的顏面和臆想的尊嚴。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④
鴉片戰爭結束后,英國通過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將非法的戰爭結果法律化,并形成相對固定的特權,其影響要比戰爭本身更為深遠、長久。西方列強通過這些特權,使中國社會逐漸脫離了原來的軌道。在多個思維沖突的產生與解決中,學生強烈感受到當時清朝統治者傳統觀念與西方近代觀念的巨大差距:清朝是靜止、保守的,無主權觀念,英國是發展、變化的觀念;清朝重禮,英國重利。
鴉片戰爭后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是道光皇帝、清朝官民忘卻傷痛,“免談國事”;另一方面是林則徐、魏源等少數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勇敢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教科書對此陳述非常簡單,學生難以深度理解。為此設置學習任務四,引導學生將自己置于19世紀中期,感悟少數士大夫在傳統觀念仍占主流的背景下勇于挑戰的復雜心態,從而實現對歷史的理解。⑤
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指向學生在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始終把問題作為學生發展的載體。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水平的重要方面。歷史學習往往就是學生在各種復雜的情境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新問題的循環往復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探究的快樂,感受到學習的意義,提升了思維的水平,“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得以落地。
【作者簡介】張勝平,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義烏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