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時代的課題之一。建設全媒體就要求我們統籌處理好各種媒體之間的關系,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發揮全媒體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的效能,就要求我們強化宣傳教育、完善機制建設、改進內容建設、注重全媒體隊伍建設,從而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關鍵詞:全媒體? ?社會治理? ?效能
一、強化宣傳教育,使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規范發展
要推動全媒體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學發展,就要高度重視全媒體,善待、善用、善管全媒體,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媒體的功能和發展規律,從內容導向、渠道方式、評估監管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要進行深化變革和銳意創新,實現媒體融合深化發展的優勢互補,朝可持續的方向協調發展。
全媒體宣傳教育內容導向上把好四個“度”,提高宏觀駕馭能力。
一是理論觀點要有“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肩負著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全局,在全媒體時代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想觀點、利益訴求面前,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研究,以趨前的、高瞻的視角謀劃全方位的“大宣傳”的新格局,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自信,引領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二是剖析問題要有“深度”。當前,我們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和矛盾多發期,各種突發事件、重大問題、熱點話題通過各類新媒體迅速發酵、擴散,出現了輿論話語權從國家向社會轉移的趨勢,原來專屬官方媒體的話語權正在被越來越廣泛的、多元化的社會傳播主體分享。在諸多社會公共事務上,全媒體傳出的社會大眾聲音往往引導輿論,這就要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善于見微知著、一針見血挖掘并揭示事件深層次的本質,去蕪存菁歸納總結事物內在的聯系,并敢于“先聲奪人”,占領輿論高地,樹立權威。
三是立場導向要有“態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指出,我國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媒體時代各種思潮、價值觀共生共存,互相碰撞,其中不乏某些封建殘余思想的回潮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一些消極、腐朽、落后的觀念也往往“魚目混珠”。這就要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立場堅定地亮明態度,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通過全媒體來宣傳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或事件,引發大眾思考,升華定調,從而達到鞭撻社會丑惡、重塑道德標準,潛移默化地引導群眾往積極向上、健康有利、理性平和的主流思想文化方向發展的目的。
四是宣傳語言要有“溫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對于全媒體這樣一個互動性強、意識多元化、選擇性多樣的思想文化陣地,要想將宣傳內容“根植”進受眾的頭腦,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善于使用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民族特色、貼近群眾生活的話語來敘述和表達,避免生硬和冷冰冰,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更具有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完善機制建設,使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制度化發展
一是加大信息審查的力度。宣傳部門要建立健全網絡監管工作機制,關口前移,對危害社會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要及時控制、屏蔽或刪除;對網絡上庸俗、低俗、媚俗的網站、網絡游戲、圖文信息、網上論壇和不良廣告要“絕不縱容”、“毫不手軟”,堅決處罰取締。要重點規范不負責任的媒體和機構,切斷惡俗內容的傳播渠道和表演平臺,全力構建文明、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和網絡文化氛圍。
二是加快發現問題的速度。全媒體輿論是社會輿論發生、發展的主要陣地,也是社會輿論的重要表現形式。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群眾利用各種信息系平臺更好地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保護好大多數人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面,又要建立由中央到地方、涵蓋不同部門的全方位的綜合輿情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輿情工作機制,組建以信息輿情隊伍、網絡輿情隊伍、社會輿情隊伍為主體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輿情收集網絡,密切關注各種社會思潮,準確掌握社會輿情動態。
三是要變“堵”為“疏”,引導輿論的良性發展。政府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互聯網正在逐漸成為消解大眾不滿情緒的解壓閥,特別是在社會熱點事件上,人們利用互聯網的自媒體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憤怒,已經是常見的現象。因此,對于網絡輿論的宣傳管理,不停地打壓和封堵只會引起網民更大的不滿,應該變“堵”為“疏”,做到不畏懼、不逃避、不厭煩,讓網民把話講出來,把火發出來,勤于聽取不同的意見,善于聽取相反的表態,從中找出問題的關鍵。在搞清事實、判明性質后,要第一時間公布真相,讓群眾了解事態,有一個公正的判斷。這樣才能搶占先機,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
三、改進內容建設,使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親民化發展
要在渠道方式上大膽創新,力求群眾喜聞樂見。
一是物質、精神雙翼驅動,找準利益“雙贏”點。利益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起點和歸宿,利益驅動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物質基礎,人們總是從自己所處的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中去吸取思想倫理觀念,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宣傳思想工作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能夠幫助群眾解除危困、解除疑惑才具有說服力。
二是關注身邊人和事,傳遞民間正能量。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深入民間,貼近百姓生活,充滿人文關懷,才能凝聚人心、匯集民力。因此,要善于采取人性化、柔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形式,在雙向乃至多向互動中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新聞不僅有高大上,還有來自民間百姓的家長里短,只要是正能量,只要是點滴關懷,群眾都會記在心中。
三是推行政務公開,提高媒體溝通能力。黨的十九大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很多情況下,網絡輿論的惡性發展都來源于信息不對稱。化解矛盾最好的辦法是溝通交流,是把事實公布于眾,政府既不要這遮遮掩掩,民眾也要理性客觀的分析問題,以誠懇、的心態和透明的方式相互溝通。政務微博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官民對話方式。
四是加強新舊各種媒體融合,實現良性互動。如果速度和海量是新媒體的優勢所在,那么深度和可信度則成了傳統媒介不可替代的優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要充分實現媒介融合與良性互動,從而達到融為一體。一方面,傳統媒體要以其固有的權威性和輿論影響力為新媒體奠定報道基調,傳播的是正能量,是黨和政府的聲音,是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有利的信息,這樣是新媒體的發聲更趨于理性化和主流化;另一方面,新媒體要憑借其自身優勢為傳統媒體增加議程內容,有利于傳統媒體傳播效果的強化。
四、注重全媒體隊伍建設,使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專業化發展
人才是黨的事業成功的保障,是一個行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要注重新媒體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上要提升素養、注重專業。
一是加強管理,著重培養具有全面素養的全媒體從業人員。宣傳部門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全媒體從業人員的分類指導和規范管理。對體制內的要培養他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時刻保持敏銳的信息觸覺和堅定的觀點立場,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應對各類突發的輿論熱潮;對體制外的要通過組建各種業界協會,推動行業自律和科學管理,并通過定期開展各類專業培訓、評先推優、舉辦信息動態交流會等方式加強鞏固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養。
二是引導輿論,著重培養專業型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是能起到榜樣作用和帶動作用的,經常為他人提供消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要改變“大而全”的策略,走精準化路線,重視對網絡意見領袖的培養,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榜樣和暗示作用,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引導輿論的方向。專業型的意見領袖可以從一些專家、學者或者一些專業人士中去培養和發掘,通過對輿論進行建設性的探討和評論,引導網絡輿論向理性的方向發展。此外,意見領袖之間還要通過互動形成合力,帶動更多的網絡使用者正確使用和對待互聯網技術,為社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為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總之,隨著新時代媒體的深入融合發展,我們要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有義務也有責任利用好、引導好、發展好全媒體,充分發揮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實現我國“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03).
[3]以傳播優勢提升治理效能[N]人民日報,2019-01-31.
(作者簡介:任廣峻,濟寧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