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對的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當問題擺在全人類面前時,需要我們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建構以合作共贏為主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戰略目標與含義都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而日漸成為以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導向的實踐表達。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文化? ?合作共贏? ?新大局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眾多場合多次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并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現如今全球各國禍福與共,休戚相關,深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協力構造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關系。他著重強調應構建平等互利、相互商量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而營造出共建共享、正義公道的世界安全格局。更加強調謀求互惠包容、創新開放的前景目標,推進兼收并蓄以及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這一理念明確概括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一、從中國傳統“和文化”到世界文明互鑒理念
中華傳統文化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其核心部分的“和文化”積淀了深沉厚重的文明理念,為世界文明的豐富多彩作出了中國貢獻。費孝通先生在論及如何處理不同文化的關系時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十六字箴言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和文化”,即自尊自信、尊重差異、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等等思想的光輝。“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和文化”思想的光芒,二者雖源于不同的歷史時代, 但都在同一個文化理念層次上闡釋了世界存在與發展歷史演進的現實表達。這種傳承使“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既充滿時代性且又富有歷史內涵,既有全球眼光和國際視野又是一種時代前沿的辯證思維方式。
縱觀人類歷史進程無不是發展失衡與均衡相互激蕩規律貫穿其中,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和競爭曾長期充斥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則從另一角度將這種文明沖突論顛倒過來,從世界發展的頂層設計中指明人類社會并不一定是由和平走向沖突,也存在著各種文明發展的慣性力量綜合作用讓它可能走向和諧共生。“一帶一路”的理論及實踐方案以及TPP等國際戰略所包含的合作理念以及所提供的路徑,都使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從現實的大國外交博弈中不難看出,世界各國關系中客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歷史發展形成的客觀事實矛盾、經濟利益選擇矛盾、價值觀選擇矛盾等等,而某些看似水火不容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逐漸向對立面轉化。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指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就需要國與國之間都應該從歷史的發展變化觀察國際事務,把握其運動發展的趨勢與走向,全面觀察以及處理各種國際社會矛盾關系,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反映和指導實際國際工作。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與美國的TPP戰略同樣也是大國博弈的結果。相比之下,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觀戰略,利用“一帶一路”等戰略思路與實現實踐,其核心就是構建亞洲共同體推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奮進目標。而美國自提出“重返亞太”政策后,便不斷在亞洲或說是在中國周邊動作,如TPP戰略、與周邊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習,都是美國為了制衡中國發展所采取的“零和博弈”。中美兩國或明或暗的博弈,也體現出對立統一的法則和互為制衡關系,其中既有經濟利益的較量,也存在不同文明相互激蕩。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歷史發展潮流的現實表達
查爾斯·泰勒曾說,歷史發展到極致,將成為一個完全理性的共同體,或者可以稱其為:體現自由的共同體。馬克思也曾在《共產黨宣言》中對這一“自由的共同體”關系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描述,他說:“一個能為每個人提供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將會取代階級和階級對立的階級舊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是被表達為追求社會和諧與個體自由的統一。“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基本理念的重要關注點。樹立全球視野的全局觀,才能提升國際站位,深刻認識國際交流工作的時代重要性和發展緊迫性,自發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認識論來觀察世界,解析國際局勢,把控改革發展的方向,理清前進道路上可能面臨的障礙和困難,牢固樹立全局世界觀才能深入領會國際交往與合作的精髓和要義。也只有深刻理解大局,抓住戰略要點,更好地掌控國際局勢,營造良好國際氛圍,牢固樹立全局世界觀,才能樹立以和諧發展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挖掘國際交往中涌現的國際關系訴求,進一步建立新型的文明交流與互鑒的國際關系。
在文明互鑒背景下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推進著國際交往,世界各地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也因通訊及交通的發達而極大縮短。馬克思追逐的理想社會與新時代的現實互通,構建成為馬克思主義大局觀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這一共同體中,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各國人民、各個種族之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依存關系。在我們追尋馬克思提出的理想社會共同體的道路上,認識當今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注重人類的存在與發展境遇,從另一角度說,“自由人的聯合體”被“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承發揚和具體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馬克思主義大局觀下的“理想共同體”在當今社會中的深刻表達。
三、世界文明互鑒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明多樣化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必須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全球化的建構。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利益全球化和資源全球化,也即是說:貿易往來可以增加本國收入,同時也由于資源的有限性,本國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是步入全球化的基調,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貿易和生產大國,已躍居為全球第二的經濟體。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我們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撐和國際合作。由于各種資源能源分布在世界上是不均衡的,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受到能源國家的牽制,而目前全球經濟處于一個復蘇乏力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無疑將會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成為世界發展動力的新引擎。隨著一帶一路進入實質性操作、人民幣的國際化,國家戰略的全面鋪開,將是繼中國改革開放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又一次歷史性的機遇。誰能在此次歷史性機遇到來之時贏得先機,誰就能成為世界經濟未來的領軍者。比如像中非發展命運共同體即為重要例證。非洲這樣一個次發達地區,地大物博,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但是經濟與文化相對欠發達,因此急需尋求世界上其他經濟與文明的支援與合作以促進其發展。而中國經過幾十年發展,自身擁有的資源要支撐一個大國繼續高速發展確有諸多困難,也需要尋求更高發展之路和大量能源資源的合作共贏。但由于國與國之間信息不對稱,非洲等地區可能會對中國真實的外交意愿存疑。再者,這些國家間的相對溝通空白地帶可能會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破壞中國與非洲各國的溝通伙伴關系,進而阻止非洲眾多國家與中國的文明交流互鑒與貿易往來。因此,為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我國只有以經濟合作與發展作為重要的橋梁和紐帶將中國的文化、思想、訴求傳遞出去,加強本國國際傳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才不會在大國博弈中處于被動地位。
此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國家間互利互惠、合作共贏。中國在最近幾十年來積極與非洲、拉美、中亞、東盟等地區的國家結成友好伙伴關系,并提出了“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和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提出,“中國的事業與世界各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國與國之間合作共贏的事業。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各國之間逐漸形成”。在世界各國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全球化時代,只有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砥礪前行、同舟共濟,才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潮流的正確方向,實現互利共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首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行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模式,主張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倡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等,對人類文明作出新的重要貢獻提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些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必將深刻改變世界文明格局,必將迎來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世界多樣文明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第 70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N].新華網,2015-09-29.
[2]金應忠.從“和文化”到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兼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J].社會科學,2015,(11).
[3]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4]涂裕春.中亞:大國博弈的經濟讀解[J].探索,2004,(06).
[5][加]查爾斯·泰勒.黑格爾與現代社會[M].徐文瑞,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07):14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習近平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N].新華網,2012-12-05.
(作者簡介:李開學,教授,黨委書記,碩士,單位: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