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霞 方登科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人民的心理健康并沒有呈現正比例變化。許多人面臨較大心理壓力。這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這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國家的強大。研究分析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相關問題給以解決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豐富,人們關注的焦點逐漸從傳統的飲食、衣著、生活等生理需要轉向人類心理世界的關注。在 Maslow 的需求理論中,生理需求是最低層次的需求。當人們在滿足衣食住行的前提下,會考慮其他的需求,在這些需求下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處于轉型期和成型期的大學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由于物質生活的保障、個人角色的轉變和環境的變化,隨著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一、大學階段學生存在很多心理問題
大學生應當是年輕向上,積極有為的。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風華正茂的背后,其實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心理健康隱患。這一時期的青少年開始向往獨立的成年人生活,涉獵各種好奇的社會活動。但隨之產生的,是很多之前在父母身旁不曾有過的心理問題。一段失敗的戀愛經歷,可能會促使學生自卑、怯懦,無法與人正常溝通;享受過離開家鄉短暫的歡愉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孤單,對父母的思念,對親情的思念,對家的眷戀;遠離管束之后,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一系列心理生理問題,困擾著當代大學生。他們懂事又迷茫,聰明又無知。種種原因,使得大學生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資料顯示,目前超過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輕則影響學生日常生活情緒,重則阻礙學生學習進步。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面臨新環境的心理適應
適應新校園是學生進入大學生活的第一個門檻。學生必須迅速理解自己的新身份、新面貌,并主動融入新的校園生活。多數學生能夠很好的適應性生活,以平和愉悅的心情接納新環境新同學。但是,也有一些同學,他們本身對大學有較高的憧憬,學校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們一時間無法接受自己已經步入大學這一事實,從而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學稱之為“新生心理失衡現象”。除卻心理落差帶來的失衡,心理失衡現象的原因還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大學階段,學生水平分配更加平均,進入同一所高校的學生基本能力相似成績相仿,突然面對那么多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新同學,學生會出現競爭焦慮、心里失落、孤獨失望等消極情緒。其二,大學階段不再是封閉式管理模式,大學是一個提倡開放、自由的環境,學生擁有了更多時間自主權。這種特點固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對于已經習慣了義務教育階段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的學生來說,自主安排時間,避免時間浪費就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一部分同學會在短暫迷茫后自我調整,找到新的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并盡快融入新模式。但同樣也有一部分同學,突然擁有過多自主時間的情況下,過度游戲,刷劇等,沉溺于個人世界,逐漸拒絕與外界溝通交流,自我鼓勵,自我隔離,并依賴網絡環境尋求刺激,喪失信仰和斗志,荒廢寶貴青春,最終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合格四有新人。
(二)情感問題
愛情情感是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如何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已成為大學生最大的心理問題。17歲和18歲的孩子走進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開始向往校園生活。他們在無知的青春中相互欽佩是正常的。但是才進入大學的他們心智、性情、對愛情的理解以及看待情感的觀念還沒有走向成熟,有些學生很難把握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可能走向極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到底是因為愛情才戀愛還是因為寂寞或者跟隨大眾戀愛。這樣就會陷入一個死胡同,就產生了錯誤的愛情觀。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大學生的年齡階段處于成年的早期階段,面臨著 “親密或孤立” 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年輕人學會了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技能,學會了調和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學會了通過戀愛、社交和友誼來愛和被愛。在這一過程中,難免與他人產生摩擦。因此,愛情的情感問題是心理上不可避免的困惑。
(三)就業壓力
每年初夏,大學畢業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努力,大學生終于可以為社會做貢獻了。這應該是一個快樂而向往的日子。但是,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存在于各年級學生身上。大二、二年級的情況不是特別明顯,三、四年級的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畢業前的心理壓力較以往有了明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就業壓力巨大。在畢業前夕,心里的那種對未來的恐懼,對畢業之后應該何去何從,是不是真的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窘迫困境,這會導致恐懼和困難。如果是認真的,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無限黑暗,對社會和家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四)家庭方面的影響
在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建設方面,學校僅能起到引導監督的作用,對其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家庭因素,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的教育側重點關系著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階段學生的綜合素質。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學校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看重影響著家庭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很多家長盲目采用學習成績評價自己孩子的優劣。這之中,不乏特別嚴重的畸形家庭。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不用甚至不允許學生從事家務勞動、團隊活動、交友活動等,成績好則喜笑顏開,成績不好則烏云密布。過度強調成績的后果是,學生也逐漸忽視了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單純盲目追求好看的學習成績,對成績過分在意,對失敗焦慮恐慌。盲目追求成功,不能正視失敗,心理素質較差,同時對學習活動充滿怨言,一有機會,立刻放下書本,沉迷游戲無法自拔。其次,家庭氛圍對于學生的心健康建設也非常重要。調查中我們發現,家庭和睦幸福的情況下,大學生相對與其他學生會更加樂觀,遇事也更加沉穩冷靜,對人包容體貼,能夠坦然接受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并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具有非常堅定的自信。反觀來自相對不幸福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一般都較多。這些孩子大多情感冷漠、敏感、易怒,遇事多表現的焦慮,對人存在天然的敵意,不相信其他人可以對自己真誠友好,無法容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亦或者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更有甚者,不能忍受與同學之間的貧富懸殊,仇富、憤世嫉俗,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一般都會變得孤單,自閉,有的甚至心理扭曲,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將 “健康” 定義為?“健康是一種不斷增加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換言之,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都是“健康”的范疇。面對上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筆者探究了一些解決方法,陳列如下:
(一)增強家長心理健康方面的認知,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保駕護航
家庭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被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想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從學生家庭教育入手。應引導家長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干預,及時與學生進行適度的心理溝通,盡可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并給出合理反應。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及時溝通信息,保證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合理解決。
(二)高校作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主陣地,應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其一,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學課程,通過講述授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的過程。通過不同強度的心理暗示,一些相對程度不重的心理問題會被學生自我消化自我解決。其二,應當為學校加派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可以邀請一些心理專家做學校心理咨詢專員,采用網上咨詢的方式,即不耽誤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又能很好的保護學生隱私,一舉兩得。這種點對點式的心理輔導是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的關鍵。
(三)學生自己本人也應當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
大學時代,學生已經慢慢演變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應伴隨著學生學識的不斷增加淡化。這個自我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否認而后重拾自信陽光的過程,實際也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就像身體上的不適一樣,及時求醫,獲得心理咨詢,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增加人際交往。
參考文獻:
[1]王澤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S1).
[2]廖日文.思想道德修養[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作者簡介:[1]李超霞,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對人際關系的影響。[2]方登科,本科,講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