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先 葉光志 鄧永玲 何順東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受氣候、地形地貌、歷史等因素影響,該區域生態極其脆弱,貧困人口多,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民族地區社會不穩定因素多,其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任務相當艱巨。
一、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貧困狀況及原因
(一)多因素影響導致區域貧困發生率高
1.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金沙江干熱河谷主要指金沙江流域具有南亞熱帶半干旱氣候特征的河谷區域,集中分布在金沙江及支流雅礱江、安寧河、黑水河、西溪河和龍川江河谷地帶,河谷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80 mm,平均蒸發量3215.0mm,干旱指數大于2.5,當地人稱為“干壩子”。
2.區域經濟發展慢、貧困發生率高。區域面積41356平方公里,人口275.25萬人。由于人為、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處于全國的貧困范圍,村民生活還處于溫飽階段。農村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90%以上,在農村勞動中,從事農、林、牧勞動力占85%以上,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地區貧困發生率高。
3.致貧因素多、脫貧攻堅難度大。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村民居住分散,道路通達性差,山高谷深,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交通不便。數據顯示區域致貧因素多,情況復雜,屬于四川省脫貧攻堅任務重、難度大的地區。
(二)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脫貧情況
截至2017年底,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10個縣區)累計脫貧32516戶、138445人。其中,攀枝花市累計脫貧7990戶、30897人,涼山州累計脫貧24526戶、107548人[1] [3]。2017年,攀枝花市脫貧退出的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3300—4300元的占19.6%,年人均純收入4300—5300元的占25.6%,人均5300元以上的占54.8%[1]。
(三)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還存在貧困情況
由于自然、社會、歷史等原因,區域集中連片貧困特征明顯,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突出社會問題多重交織,“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情況仍然存在。截至2017年底,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尚有 19199戶、87643人未脫貧。其中,攀枝花市有1668戶、6895人,涼山州有17531戶、80748人未脫貧[1] [3]。
二、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生態建設與扶貧結合情況
1998年以來,國家在此區域先后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生態脆弱區治理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推行實施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一)區域生態建設項目多,投入資金量大
20年來,攀枝花市天然林保護工程累計投入10億元;全市完成退耕還林53.9萬畝,累計投資2.98億元,全市退耕農戶每戶平均受益4260元,人均約994元;近5年來,每年森林生態補償資金為1973萬元[2]。涼山州實施前一輪退耕還林面積163.51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16.47萬畝,累計投資達11.46億元;每年3385萬畝國有森林資源天然林管護補助資金為2.59億元,1379萬畝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達2.03億元[4]。
(二)生態項目建設與扶貧融合,效果初步呈現
近些年在生態項目建設帶動下,金沙江干熱河谷區人均生態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助推脫貧的成效顯現。攀枝花市仁和區波西村僅林業產業發展一項,2017年人均林業產業收入達4086元,生態產業項目占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的51%,增收效果明顯。涼山州金陽縣紅聯鄉樹洛村,2016—2017年人均年收入達到4313元,其中林業生態收入3709元,占比為86%,比重高。
(三)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不緊密,制度還需要完善
攀枝花市仁和區同德鎮雙河村,林業生態項目少、補助低,2016—2017年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935元,生態收入占比1.9%,而年收入增長率也僅為3%,后勁乏力。涼山州會東縣上野租村位于高海拔地區,林果產業少,生態收入占比不足1%,脫貧除國家、省各專項扶貧資金外,收入主要依靠烤煙、土豆等種植業和畜牧業。
三、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調查數據分析,生態收入占比高的貧困村林果產業發達,生態環境保護好,村民生態意識高。生態收入占比低的貧困村森林多以商品林為主,無公益林補償金,林果產業少,收入主要依靠烤煙、土豆等種植業和畜牧業,后期發展乏力。金沙江干熱河谷攀西地區生態建設與扶貧脫貧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結合方式還亟需進一步挖掘,生態建設對脫貧的幫扶提升空間還很大。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下,使已脫貧和即將脫貧的5萬余戶貧困戶22余萬貧困人,在區域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得到更直接和長期穩固的收入提出對策措施和建議如下:
(一)爭取攀西地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將金沙江干熱河谷流域的生態恢復與治理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特色資源保護區,作為專區進行獨立重點規劃。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明確開發方向,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將扶貧脫貧與流域生態修復和治理緊密結合,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區域環境質量。
(二)建立生態屏障建設融合脫貧攻堅的立體支撐機制
1.建立森林生態管護脫貧制度,住山巡山護林,實現原地就業脫貧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用建檔貧困戶或貧困村村民作為公益林巡山護林隊員,將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統一。把森林資源管護和生態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巡山護林”“住山養林”既保護好森林資源,又解決區域貧困群眾的原地就業問題,實現“護林一人,脫貧一戶”。
2.建立森林生態補償增長機制,保護森林資源,依托生態紅利脫貧
建立生態補償增長機制,統籌用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使生態與經濟發展匹配。根據全國經濟發展速度、物價指數等因子合理確定并逐年提高生態效益的補償標準,突出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充分體現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與建設的生態紅利。
3.建立退耕還林補償機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務林興林脫貧
堅持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幫扶貧困村、貧困戶完成退耕還林任務,指導他們種植經濟林發展產業增收。對上一輪已完成任務的退耕還林,實行退耕還林生態林補償制度,并建立商品經濟林贖買制度,通過多種方式鞏固和保住退耕還林成果,使貧困地區生活發展,村民保護意識提高,讓退耕還林永續發揮其生態價值和生態效益。
4.建立植樹造林扶持機制,提高造林技術能力,綠化山川增收脫貧
建立貧困地區營造林合作社,組建營造林施工隊,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從事造林施工、綠化栽樹獲得直接收入。農業、林業部門加強對綠化植樹造林人員的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貧困地區人員的種植、管理林木能力,結合區域特點種植經濟林木,發展林果產業增加收入。
5.建立生態旅游補償機制,發展綠色特色產業,依托生態資源脫貧
建立生態旅游補償機制。對位于森林公園、風景名勝旅游區、濕地公園等生態旅游區的貧困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用建檔貧困戶或貧困村村民在旅游場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收入脫貧。采取支持、扶持政策,指導有意愿的貧困戶開設農家樂、林家樂等生態旅游休閑場所,發展綠色特色產業,增加生態收入。把有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發展為生態旅游服務人員,使貧困群眾在生態保護中得到實惠,實現脫貧致富。
6.建立生態產業發展機制,拓寬生態產業方式,穩定綠色收入脫貧
建立完善生態產業發展機制,結合林業產業、生態產業建設,根據海拔及區域位置發展蠶桑、芒果、石榴、核桃、青花椒、中藥材等特色林果業和林下種植業。建立完善生態產業后續幫扶政策,組建生態產業發展技術專家庫,組織農林專家、技術人員每月深入鄉村、農戶和田間地頭,加強技術指導培訓。根據產業發展規模,適時引入企業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林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加收入渠道。
(三)加快生態移民易地搬遷政策落地
對于山高坡陡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精準摸底調查,針對分布散居在生態極其脆弱和處于國家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貧困戶,有計劃的實施生態移民。生態環境移民易地搬遷策略一舉兩得,貧困群眾從高山搬到村、鄉(鎮)集中較好區域開始新生活,得到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保護生態與脫貧兼顧。
生態建設脫貧對流域發展所帶來的扶貧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政治效應不僅對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具有重要示范引領作用,還對地方貧困人群精準脫貧、永遠脫貧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帶動意義。
注釋:
[1]攀枝花市扶貧移民局數據
[2]攀枝花市林業局數據
[3]涼山州扶貧移民局數據
[4]涼山州林業局數據
(基金項目名稱: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與精準脫貧融合,編號:致川委(2018)04號。作者簡介:[1]張國先,為攀枝花市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建設;[2]葉光志,攀枝花市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3]鄧永玲、何順東:致公黨攀枝花市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