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樂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方面成就顯著,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大國之一。但是,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背后,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生態失衡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制約因素,國家發展面臨嚴重的環境威脅。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深化改革,高舉發展大旗的同時繼續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習近平? ?生態文明思想? ?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
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眾多的思想,新的觀點和新的論斷。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熱。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①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本,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重,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系統論述,推動人與自然協同發展,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有利于我們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向生態文明強國之路邁進。
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全國上下都認識到“金山銀山”的重要性。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需要資金的投入,需要“金山銀山”提供物質基礎,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一些地方把“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對立起來,采取先生產后治理的發展戰略,使中國的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的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習近平認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指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是一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辯證統一起來,以“青山綠水”的建設促進“金山銀山”的發展,用“金山銀山”的壯大實現“青山綠水”保護。面對“綠水青山”已遭到的嚴重現實威脅,習近平指出“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針對“綠水青山”目前的現實危機,習近平指出我們需要集體反思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不合理做法,終日霧霾的天空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停滯腐臭的河流也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一切建立在生態環境破壞基礎之上的發展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得到青山綠水,眺望到藍天白云,使這些自然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轉化為經濟發展。由此可見,持久的生產動力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②
一、落實制度與法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必須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發揮制度和法治的引導、規制等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新的部署,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四個全面”中的地位,強調要用制度來保護環境。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參加,更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強化健全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制度系統,可以為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新的環保法律,對一些原有法律文獻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重新修訂,使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初步形成,特別是2015出臺了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使環境法治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又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首先要加快相關環境立法工作,針對資源環境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高效地制定嚴密的法律文件。其次要加大資源與環境立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新的立法手段和治理理念,加快國際條約的國內立法步伐,促進國內的刑法、民法、經濟法等相關的法律生態化。最后加強環境執法能力的建設,特別是要加強我國中西部,以及廣大偏遠農村地區的環境執法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提高其日常環境執法設備,提高環境的現場執法能力??偠灾?,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的法治化,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實際,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上采取的新思路、新舉措。
二、順應時代潮流,重視生態文明興衰
習近平總書記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明自覺和生態自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生態文明建設,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面對嚴峻挑戰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走科學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方面,樹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精神旗幟,協同推進“新四化”和“綠色化”,使之成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力保障。
三、增進民生福祉,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足人民的福祉,強調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活中的空氣、水、土壤都是人們無時無刻接觸的環境,所以比其他任何公共產品,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產品都更為重要。2016年1月習近平在參加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發表講話指出:“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④
建設美麗中國,首先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不會自然地變美麗,只有不斷地牢牢把握生態發展規律,對生態進行系統性、多方面進行建設,才能實現出生態文明的藍天?!吧鷳B”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事物與生俱來的本來狀態,“建設”體現了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自然界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文明”則體現了對生態的建設不能采用野蠻的手段、為所欲為,建設生態文明要尊重自然規律,在節約中利用,在保護中開發。幸福生活的定義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滿足,提升到了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對生活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生活環境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源、安全的食品、豐富的物產、優美的景觀是構成人們幸福生活的基本內容。切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為子孫后代造福,關乎人民福祉的偉大事業,我們要緊跟“十三五”規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讓公園的綠色觸手可及,帶領人民進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四、優先保護環境,強調生態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習近平認為這是傳統生產方式不重視自然,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只算經濟帳,不算社會帳、整體帳的結果。他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他認為“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既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人類不尊重自然的結果,習近平認為應該著力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促,他認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要“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要從源頭抓起,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在長江生態保護問題上, 他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五、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緩解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還要規范人們的生活行為,使環境保護成為一種自律行為,自律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發自內心的狀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我們要提高社會人民生態文明意識,弘揚生態文化。其深刻內涵在于:其一,綠色的價值取向。要將生態文明納入思想道德建設,使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化為國民價值取向,讓環境保護觀根植于每一個國民的內心,使保護環境成為匹夫有責過程。其二,綠色的生活方式。受多元價值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現象,以及不良的奢侈現象。因此,要改變以個人享樂為中心的奢侈生活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時說我們應該“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⑥在未來發展中,即需要能夠全方位做好習近平關于環境保護相關思想的貫徹,在將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在發展中積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把握,在對美麗中國進行建設的基礎上對人們日益增長的環境保護需求進行滿足。
注釋:
①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7-01-20。
②《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發表演講后回答學生提問時的講話》,新華網,2013-9-7。
③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年,第129頁。
④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01-18。
⑤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人民網,2016-03-10。
⑥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人民日報,2013-05-2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2]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2-9(001).
[3]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發表演講后回答學生提問時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3-09-07.
[4]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1-20(002).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129.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129.
[7]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2014:105.
[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130.
[9]李勇強.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15.
[10]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4.
[11]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1-18.
(作者單位:惠州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