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發展的基本思路,不斷踐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全面發展理論,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的重大成就。面對人口的老齡化趨勢,我國在2016年起全面放開二胎,使得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同時,其支撐群體和受眾群體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深化發展背景下,需謀求中國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的完美對接。本文就我國人口政策的衍變及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所取得的成就展開了闡述,并就當前全面放開二胎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下社會保障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并對中國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向二胎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傾斜進行了實證分析,將為我國社會主義保障事業及人口政策的完善與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口政策? ?社會保障? ?配套? ?探索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人口結構變化的關鍵時期,我國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而與此同時國民經濟下行壓力初顯,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迎來了不小的挑戰,社會保障基金所承受的財務壓力也在進一步的加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顯性不均,老齡化的問題又進一步放大了社會保障事業與人口發展政策不配套的問題,如何從社會保障政策完善的角度,加強與中國人口政策配套實施力度,成為擺在國家層面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將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穩定發展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我國人口政策的衍變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的每一次人口政策的變革都會引發全世界范圍內的關注。縱觀我國的人口政策演變,就人口計劃生育而言,相關學者將其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我國計劃生育的提出與論爭時期;第二階段為再起與停頓時期第三階段是勃興與普及時期;;第四階段為開拓與發展時期;第五階段為新形勢和新探索時期。在這個五個階段中有十分重要的兩個節點。第一個節點發生在1970年,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我國開始全方面的實施計劃生活政策,第二個節點發生在2016年,面對人口老齡化、人口質量下降、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我國開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以求緩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人口問題。國家統計局近期的發布的報告顯示,自放開二胎的2016年期,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獲得了雙線的提高。尤其是在2016年當年,出生人口比2015年增長131萬人,人口增量率提高近0.9個千分點,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受到了居民的廣泛支持。為進一步提高適齡人口生育的意愿,我國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同時,推行了一系列鼓勵生育層面的政策。如在經濟方面予以優化、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延長二胎產假時間等,為全面二胎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
二、我國社會保障的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所取得的成就
國家從立法的角度,在憲法中就國家公民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發展的基本思路,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這一導向下,我國的社會保障部門以居民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取得了事業發展的重大飛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社會保障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將極大程度上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涵蓋了養老保 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傷殘保障、貧困保障等項目,成為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支點。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保障制度全面覆蓋且整體運行平穩。首先,我國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實現了應保盡保;建立了起覆蓋城鄉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也同樣實現了應保盡保;其次,就社會保障的保障基金總體平穩,作為社會保障基金主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積結存不同程度的上升,支付能力又以職工、城鄉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再次,在國家經濟整體向好和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率的逐步攀升的助推下,我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和基本醫療保險代理實現了10連漲,年均增長率均高出7%,且在這一進程中,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也獲得了不斷提高。
(二)社會保障在當前人口現狀下面臨的挑戰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的情況下,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地區較為發達,工資收入水平較高且人口的密度也要高于中西部地區,這在也導致了東部地區的設備基金的結存總量要高于西部地區。在這一背景下,也致使西部地區的保險率要相對高于東部地區,最終造成社保基金的結存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東西部地區的結存總量正在進一步的拉大。
相關的評測資料顯示,我國從新世紀起正式地步入老齡化社會,其最主要的標志為60歲以上居民的總人數占比超過十分之一。而經歷了十幾年的逐步遞增,這一比例仍在進一步的擴大。到2016年,我國65歲以上居民的總人數也開始接近10%,數據的增長背后是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外化表現。相關學者的研究得出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 2050 年前后養老金缺口將達到高峰,在這一趨勢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支出壓力持續增長,對社保金金的收支平衡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三、中國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的配套探索
(一)社會保障與二胎化社會傾斜
自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后,居民對二胎的生育意愿正在進一步的回暖,部分70后,80后也開始加入到二胎的生育大軍。部分學者對社保基金運行中,生育愿望對養老保險的收支盈余的作用進行了模擬評估,其結果顯示高生育率對提高社會養老保險的良性運行有著較好的推動,同時,也對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就業人數的增加也就意味著養老金的繳存人口基數的擴大,這將從源頭上減少養老金的運行壓力。在國家鼓勵生育二胎,逐步提升生育率的政策利導下,社保基金應向二胎化背景下的社保基金完善作出多元化的探索,以更為合理的配套方案,推動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
(二)社會保障與老齡化社會同步
養老保險為老年退休群體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幫助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其運行情況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障體系中應盡快完善基本養老及其制度,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并從增加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加快發展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提高養老金投資規模和收益率的措施出發,確保社保基金的穩定和增值前提下的收支平衡,以全面應對養老保險的支付高峰,確保社會保障與老齡化社會同步,將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眾。
四、結語
我國當前正處于人口結構調整、產業經濟調整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進程中,社會保障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鮮明福祉,需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平穩而有力地度過國家養老保險事業的陣痛期。同時,社保保障事業也需要從政策規劃的角度來謀取與國家人口政策的全面對接,將社會保障政策向二胎化社會傾斜,與老齡化社會同步,完善基本養老及其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并通過開源節流、市場化運營等方式,確保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并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實現社會主義保障事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文棋,陳會宴,謝盼,等.基于多源數據的北京市朝陽區人口時空格局評估與預測[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8,(10).
[2]阮厚松,邵亦巍,王云,等.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人口數量與年齡結構預測[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5).
[3]程東亞.貴州烏江流域人口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8,(06).
[4]張其棟.雌性小鼠高齡生育對子代學習記憶及海馬HSC70表達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8.
[5]趙墨洋.發展型社會政策視域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優化研究——以L市為例[D].西南財經大學,2016.
[6]薛惠元,仙蜜花.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制度選擇——基于職保與城鄉居保制度比較的視角[J].保險研究,2015,(02).
(作者簡介:錢燎鵬,重慶理工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