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枝梅,朱潔云,張劍鋒
患者,男,56歲。主因“右側肢體乏力2 d”于2019年4月1日入院。患者主要表現為右側肢體乏力,行走困難,右手持物不穩,伴飲水嗆咳。既往史:高血壓病8年;2011年至今共有6次腦出血或腦梗死病史,2016年于外院住院期間診斷中度抑郁,基因檢測提示19p13染色體Notch3基因突變,確診為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族史:有5個直系兄妹,其中4個有相似病史,長兄有多次腦梗死病史,因“腦梗死”離世,具體死亡診斷不詳。入院查體:生命征平穩,心肺腹查體未見陽性體征。神經系統查體:神志清楚,言語欠流利,右側觸覺減弱,伸舌偏左,飲水嗆咳,右側肢體肌力4級,左側肢體肌力5級,右側指鼻試驗(睜眼、閉眼)、跟膝脛試驗欠準確,生理反射無明顯亢進或減弱,病理反射未引出。頭顱MR增強+磁敏感成像(SWI):雙側大腦半球、小腦半球、腦干異常信號,腦血管淀粉樣變性并出血?雙側基底節區、雙側丘腦、右側尾狀核、左側頂葉腦軟化灶;腦白質疏松,腦萎縮(圖1)。腦電圖未見明顯異常。經胸、經食道心臟彩色超聲均未見異常。生理鹽水發泡試驗陰性。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均正常。診斷:(1)CADASIL病;(2)高血壓病。入院后予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后病情稍好轉后出院。
討 論CADASIL病是19號染色體上的Notch3基因突變導致的非動脈硬化性、非淀粉樣變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微小動脈病[1-3]。CADASIL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偏頭痛、皮質下缺血、情緒異常、認知水平下降等[2-3]。該病一般中年起病,好發年齡為35~45歲;發病率有性別差異,女性高于男性;我國該病患者平均死亡年齡為男性64歲,女性70歲[4]。

注:頭顱MR T1WI(A)及T1WI(B)橫斷位成像顯示:兩側腦室周圍、半卵圓中心見多發斑片狀等T1稍長T2信號影,邊界欠清,FLAIR成稍高信號;頭顱SWI橫斷位(C)及矢狀位(D)顯示:雙側大腦半球、小腦半球、腦干見多發小圓形異常信號,呈低信號
圖1 患者頭顱MR增強及磁敏感成像(SWI)表現
CADASIL的診斷條件[4-6]:(1)中年起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血管病危險因素;(2)臨床表現包括腦缺血性小卒中發作、情感障礙或認知障礙等表現中的1項或多項;(3)頭顱 MR可見大腦白質對稱性高信號病灶,顳極和外囊受累明顯,伴有腔隙性腦梗死灶;(4)病理檢查,血管平滑肌細胞表面顆粒狀嗜鋨物質(granular osmiophilic material,GOM)或 Notch3蛋白免疫組化染色呈現陽性;(5)基因檢查,Notch3基因突變。僅滿足前2項為可能診斷,滿足前3項為可疑診斷,滿足前3項加第4項或第5項為確定診斷。CADASIL需與遺傳性疾病和/或散發性疾病相鑒別,如家族性皮質下血管性腦病、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遺傳性內皮細胞病伴隨視網膜病、皮質下動脈硬化腦病、多發性硬化、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等[6-7]。
CADASIL的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尚無根治的治療方法。CADASIL是以腦缺血事件為主的血管疾病,可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作為常規治療。因本病為非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不主張常規抗血小板治療;抗凝藥物的使用也應謹慎,因為抗凝治療有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1,3,7]。合并高血壓的患者降壓治療要慎重,警惕血壓過低顱內低灌注而加重缺血性腦損傷;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應用他汀類藥物可有效預防動脈硬化性疾病;先兆性偏頭痛急性期推薦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傳統鎮痛藥,不推薦使用引起血管收縮的藥物如曲坦類[1,8]。認知水平下降的患者可使用加蘭他敏、多奈哌齊等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3,7]。
本例患者為中年男性,有明確家族史,Notch3基因突變,確診為 CADASIL,按腦血管病治療后病情稍好轉后出院。出院后仍反復出現腦梗死或腦出血,且進行性加重,預后差。
總之,CADASIL預后差,病程呈進展性,早診斷、早治療有重大意義。臨床上接診到反復腦出血、腦梗死的患者,應考慮到CADASIL的可能,應完善頭顱MR、Notch3基因或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