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文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和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普及,音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密切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像水和空氣等物質資源一樣,是我們越來越須臾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資源。豐沛的音樂寶藏,便捷的檢索和播放技術,讓我們能在音樂的大洋里盡情地遨游,去領略湖光山色的秀美,去靜觀長河落日的余暉;這里有巍峨輝煌的宮殿,有先人們篳路藍縷的身影。
在我們聆聽音樂時,都多多少少、深深淺淺地有這樣一些感受和體驗:在現今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和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環境里,音樂可以調節我們緊繃的神經、舒緩我們緊張的心情,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使我們能從容地處世為人;在我們遇到挫折、遭遇悲痛時,音樂能輕撫我們的傷痛,撫慰我們的哀愁、醫治我們的悲傷,把我們從痛苦的煎熬中拯救出來;有些音樂似乎有某種神奇的力量,不只給人帶來聽覺上的感官愉悅,更能讓人進入某種極高的、極美的精神享受,使我們的靈魂得以凈化、精神得到升華;音樂給我們刻畫和呈現了無數斑斕的藝術形象,極大地充實了我們的想象,提升了我們的想象力、審美力,啟迪著我們的智慧,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音樂承載著文化、傳承著文明,讓我們熏陶在文化里、沐浴在文明中,開闊了我們的人文視野、涵養了我們的人文素質。
音樂和我們如此密切,對我們如此重要,那么,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就自然而然地都了解和懂它了呢?對于這個問題,不是一句“是”或“不是”能簡單回復的。在此,美國當代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阿倫·科普蘭有一個關于音樂欣賞的三個層次的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都在如下的三個層次上欣賞音樂:1、感官層次:即人們被音樂明快的節奏,悅耳的曲調,華麗的和弦等聽覺刺激所吸引、感染,而完成的對音樂的欣賞。我們每個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器官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就可以具有這種欣賞水平。但這種欣賞或審美活動是較初級的,得到的主要是聽覺上的愉悅,即悅耳動聽。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還處在這種欣賞階段;2、表達層次:在感官層次的基礎上提升了一個層次,正如人們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遞進過程。在此層次上,人們由感官層次所要求的悅耳動聽逐步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意會、聯想和理解。此階段,欣賞者對音樂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和體會,與音樂在情感上產生呼應,在心靈上引發共鳴。這是一種較高級的審美活動和體驗,欣賞者需具備一定的人文和藝術修養,這也是我們要不斷加強人文和藝術方面的學習,培養和提高欣賞能力,去努力達到的層次。對比在我國千古流傳的“伯牙遇鐘子期引為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們似可將在此層次上的欣賞者,認作為知音者。3、音樂層次:這是音樂欣賞的最高層次,是內行級、專業級的欣賞。要求欣賞者具有較高的人文藝術修養、廣博的音樂專業知識,了解音樂的流變、樂曲創作的歷史和背景、樂曲的結構和特點等等,能很好地把握樂曲的思想內涵和結構特點。這是我們需付出艱辛、努力,不斷加強人文藝術修養,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加深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才有望逐步到達的層次。事實上,也只有級少數的人到達了這個層次。
當然,對于阿倫·科普蘭關于音樂欣賞三個層次的理論,我們不能過于機械的理解,畢竟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復雜、甚至是極其神秘的。在我們欣賞一首樂曲時,不可能嚴格地、涇渭分明地區分,只停留在某個層次的欣賞、而沒有其他層次的審美。阿倫·科普蘭給出了一個較好的符合現實情況,符合人們的認識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發展規律的有關音樂欣賞狀況一個解說。它很好地切合了實際情況,為我們了解如何欣賞音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按照阿倫·科普蘭音樂欣賞三個層次的理論,我們每個人也能很方便地自我評判,反問自己懂音樂嗎?又是在什么層次上懂音樂的呢?
學了阿倫·科普蘭的音樂欣賞三個層次的理論,我忽然聯想起少時讀過的《宋玉對楚王問》這篇文章,其中宋玉對楚王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此二者之間,似有某種意義和程度的關聯和類似,真所謂道不遠人啊!
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大學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為帶領我們走進音樂,提高音樂知識、提升音樂素養,了解音樂、認識音樂,提供了及時、有力的幫助。這門課程,為我們更好、更深入地普及了音樂基礎知識;探討和闡述了音樂的起源;論述和講解了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并對人類歷史上各時期、各地域人們的音樂生活、代表性音樂和作曲家進行了精彩介紹。可謂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在讓我們豐富音樂知識的過程中,開闊了人文和藝術視野,讓我們對音樂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更為可貴、難得的是,借助現代先進的音像技術手段,在課堂講解時,老師會根據課程的進程和內容,選取相當數量的各個時期、地域、民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音樂現場播放,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和聆聽這些穿越時空的美好音樂,欣賞它們、認識它們;在分享豐盛的音樂大餐的過程中,更好、更深地認識音樂;并引導我們從深厚的歷史文化思想背景下,更準確、深刻地把握和理解音樂的思想內涵及表現手法;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鑒賞品味和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如果把一首樂曲比喻為一粒珍珠,不同時期的音樂就相當于不同大小和質地的珍珠,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就相當于不同色彩和光亮的珍珠。而《音樂鑒賞》課程就像是老師手里的一條金線,老師用靈巧的雙手把這些散落的,一粒粒美麗、光潔的珍珠給美妙地串接在了一起,并把它的晶瑩、光彩、雍容、高貴展示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能靜靜地凝視、欣賞,領略它的美麗、感嘆它的神奇。
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認真、系統地學習《音樂鑒賞》課程,掌握其基本知識和方法,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經常接觸和聆聽豐富的音樂資訊,我們不難步入到阿倫·科普蘭所說的音樂欣賞的表達層次,成為新時代一名名副其實的知音者。毋庸置疑,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樂趣和品質,讓我們的情感更為豐滿和儒雅,讓我們的心靈充盈著人文和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