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沐春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基礎和聲課程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理論課程設置中重要的后續課程之一,是學生學習和理解多聲部音樂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一專多能”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多年以來,基礎和聲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書面練習為輔。但由于本學科理論知識過于繁瑣晦澀,對于基礎本就不太扎實的大專生們來說,理解起來頗為費力,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如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深奧的理論知識結合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讓他們從這門課程中受益,是作為一位從事了十幾年和聲教學工作的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教育觀念不斷革新、教學設備不斷更替的今天,如果我們還以傳統的教學標準來培養未來的小學音樂教師,很顯然是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因此,基礎和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首先改變固有的教學觀念。筆者認為,教學觀念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
基礎和聲是音樂專業理論課程設置中重要的后續課程之一,按照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標準,基礎和聲課程的前端課程是基本樂科,包括視唱練耳和樂理,俗稱小三門。其同步課程為合唱指揮、即興伴奏,后續課程為兒歌創編。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往往只注重本學科的教學,而忽略了各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銜接出現斷層,影響其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強調課程之間的融合滲透,以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如:結合各個章節學習進度,在和聲教學中加入即興伴奏內容,或合唱創編等內容,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指導實踐是理論學習的終極目的。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實踐的運用,會導致教學出現“滿堂灌”的現象,知識點太多而又缺乏運用鞏固,使得舊知識還沒有記住,新知識又堆積起來,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要想達成形成教學相長的目的,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理論知識通過譜例分析、和聲編配寫作、歌曲旋律分析與編配、二聲部合唱編配等手段,讓枯燥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深入淺出的解析了和聲現象,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革新。
目前主流的和聲教學觀念中,教學體系還是以歐洲傳統和聲學理論為基礎構建的。誠然這種教學體系具有其科學性、嚴謹性。但音樂理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時代、各個民族都有其和聲的個性風格。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打開思路,立足本土,讓學生多欣賞本民族的、現代的多聲部音樂作品,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多聲部編配特色,學習現代和聲編配的新思路新方法,讓他們擴寬知識面,以適應將來的職業發展要求或者為升入本科類院校打好基礎。
傳統的和聲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導,作為受眾,學生往往沒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去聽那些深奧的理論知識,而和聲課程又是具有高度連續性的課程,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沒有聽懂,將直接影響后續學習的進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變學生為主導,以翻轉課堂、微課教學、小組討論學習、學生自學、實踐操作等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視頻學習--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學生點評--教師總結。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讓學生邊學習邊思考邊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自住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數字化音樂教室的使用、遠程教育的運用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直觀地演示知識點,數字化音樂教室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音色、和聲色彩的變化,遠程教育可以直接聆聽國內頂尖的學科專家答疑解惑……這些手段都可以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方法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架構,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傳統的和聲教學方法,無外乎于講授、討論、演示、練習等。這些傳統的方法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我們仍有必要進行新的嘗試。
由于和聲學習內容的高度相關性,這種教學方法相當必要。和聲學科知識點比較細碎,理解、記憶都有一定難度。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消化,后續學習效果就難以保證。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就要留出足夠的課時對前面的學科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加深了學習印象,另一方面,讓學生對知識結構有一個整體把握,這樣才能保證知識的融會貫通。
一般來說,聽覺訓練都是在練耳教學中獨有的教學方法,但在和聲教學中,很少有教師予以關注。但筆者認為,這個方法恰恰是和聲教學中必要的一環。試想:為什么有些學生和聲理論學的好,但一彈即興伴奏,就亂七八糟?除了自身彈奏水平的有限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內心的和聲聽覺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在和聲教學中,加入一定的聽覺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多聲部音樂感覺的建立,這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教學評價是檢驗階段性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傳統的和聲教學評價,往往是簡單的試卷筆答,根據學生答題的情況反饋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的和聲知識。這種評價方式固然能夠部分反映出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基本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四部和聲的規范性寫作、和聲現象的識別和理解……但僅憑這樣的評價方式,是否可以全面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和聲學習效果的評價,不應該是千篇一律,而應理實結合,全面評價。
筆試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是否應該在和聲教學評價中全面否定?當然不是。筆試是人類歷史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也是最為科學的評價方式之一。直至現在,它依然應該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嘗試,在筆試評價中,教師應該全面把控知識架構,盡量在單位實踐內覆蓋盡可能多的知識體量。因此,其出題方式相當重要。首先,題型要盡量豐富,題型可以不限于填空、選擇、判斷、寫作、分析等。甚至,為了考察學生對于多聲部作品的理解,可以加入聽辨內容,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
和聲的面試評價,是筆試評價的良好補充,它可以彌補筆試評價的不足,能全面考量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及運用。評價內容可以包括知識點考查、和聲聽覺分析、歌曲的即興和聲編配與彈奏、歌曲的二聲部合唱編配等。有了面試評價的補充,學生更能重視和聲學習,并積極探索運用,對于學生整體音樂素養的提升效果不言而喻。
作為小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多年以來,和聲都被打上了“難學”、“難教”、“難運用”的標簽。如何打破這種教學的僵局,另辟蹊徑,讓和聲教學真正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這是作為一線教學工作者必須經常思考的問題。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教學觀念也應與時俱進。希望通過本文,能給同仁一些教學啟發,以期共同進步。由于自身水平有限,難免有所疏漏,不當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