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曲珍
西藏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西藏拉薩 850000
藏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藏族地區的人民學習的語文,要學習好藏語文,首先要明確藏語文的特點,針對特點,對癥下藥,才能設計出關于藏語文有效的教學方案,以下是藏語文的特點。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要學好語言不外乎從三個方面入手,分別是聽、說、寫,其中“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想學習好藏語文,就要多說、多交流,教師在講授給學生藏語文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一點。在教育模式的不斷改革下,教師應該放棄之前“強灌強塞”死板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將課堂讓給學生,教師設計好方案,讓學生自己去說,讓學生相互溝通,在不斷的溝通中相互提高,而不是教師自己一味的說、一味的講授,學生在一堂課中基本不開口,這樣是學好語言的,學好語言的關鍵就是多“說”[1]。
藏語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藏語文的興趣,又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思維無限發散。藏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蘊藏在藏語文之中,藏語文的學習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與正確的三觀,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2]。
語文的教學不像數學,可以讓學生在算出結果的那一刻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是相對枯燥的。興趣是學生最大的老師,想要學好習不能只靠老師的督促,學生的自覺學習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創新藏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學習藏語文,讓學生在學習藏語文的這一過程中收獲喜悅與成就感,從而培育出學生對學習藏語文的興趣與熱情。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課堂早已不再是教師的“天下”,教師應該教師應該將學生放在首位,將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自己努力解決,教師在一旁進行輔助,幫助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在講授古詩《蜀道難》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談一談自己對該首古詩的感受,將學生劃分成小組,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己讀詩,自己感受該首古詩的思想感情,討論結束后,讓小組派出代表闡述小組討論的結果,代表不是固定的,要讓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代表小組發言的機會,學生說完自己所在小組對該首古詩的理解后,教師最后總結,再講解該首古詩。這樣的講授方式既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環節,將學生放在了課堂的首位,又加深了學生對該首古詩的理解與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學生在教師講解時,會仔細聽講,聽聽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是否正確,這種教學方式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傳統的藏語文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能寫一手整齊的板書,但是在講授篇幅較長的課文時,板書的書寫速度明顯不能滿足課堂的要求,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要會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傳統的藏語文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比如,在講授詩人“白居易”一課時,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下古詩的標題,與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再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與創作背景,再讓學生聽讀古詩的錄音,糾正學生的發音,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又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藏語文來說,寫作不論何時都是極其重要的,而且寫作也是考試的一個重要環節,想要提高寫作能力沒有捷徑,只有日積月累的練習。教師可以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或者隔兩天寫一篇日記,周末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長期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風潮,通過不斷創新藏語文課堂,培育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生放在課堂的首位,引導學生自學;將傳統的藏語文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加強學生的寫作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四個方面來提高高中藏語文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