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兒童造型能力的偏差主要來源于自身對于“形”的認識和理解。在兒童造型能力發展的初期,線條的滑動可以讓兒童體驗肢體變換帶來的心理滿足感。伴隨這種良好的體驗,兒童便會產生描繪事物外形的想法,此時,再看繪畫作品,便會觀察到線條的美感。造型能力是隨著兒童心理和肢體的不斷完善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本文提出的“從外形到有形”。
兒童“造型能力”的發展是兒童自身對于生活物象從“外形”到“有型”的認識、感悟、理解的反映。在美術學習領域中指的是兒童憑借自身認識把物體外在形狀描繪出來。兒童對線條造型方法的理解越透徹,他們對物體的外形描繪便會更具有美感。造型能力是表現能力的基礎,表現只有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才能實現。不同時期兒童心理和肢體發展情況不同,對兒童的造型能力的培養方向也不盡相同,對此,我將分別展開論述。
好奇心無處不在,對于正處于體驗學習階段的兒童來說更是如此。此時的他們,拿到畫筆時,便開始迫不及待地在紙上亂涂亂畫。這種天馬行空的涂鴉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凌亂的快感。
在繪畫時,加入一些游戲元素,更能激發兒童繪畫創作的樂趣。他們在游戲中可通過點、線、面的構成進行體驗式的學習。在具體實施中,通過添加的方式使畫面反映一個場景是一個有效培養兒童造型能力的方法。如當兒童畫毛線團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在畫面上多畫幾個大小不同的毛線團;還可以用不同的顏色表現毛線團。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添加,產生小羊的形狀;通過不斷添加綠色的豎線條,產生草地的形狀;通過圈圈的不斷重復刻畫,產生藍天白云的形狀。在簡單技巧的排列組合過程中訓練兒童畫面的完整性意識。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顯現出來。此階段,是認識發展階段。教師可通過美術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型”的訓練,以提高兒童的“造型能力”。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美術教師可通過系統的線描教學方式強化訓練兒童對于外形的控制能力,運用點、線、面設計,培養其造型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依然可以通過不斷的添畫表現出物體形狀的細節。例如,在教學中先讓兒童在畫面中隨意畫出幾個形狀,然后添加螃蟹爪子、復眼、蒼蠅翅膀、魷魚須等零件,并且在身體上用大圓、小圓,冰裂紋等裝飾手段加以裝飾;背景則可以設置成海底世界的場景,并讓兒童將自己畫的零件以點、線、面的形式串聯起來,便會產生怪獸的形象。為了使怪獸形象更加逼真,教師可通過對比教學讓兒童理解點、線、面排列、組合的方式,以此來訓練兒童手部的控制能力。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將場景中的怪獸用你、我、他的人稱形式表述出來,強調情節感,提高兒童美術學習的趣味性。
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對畫面產生了自我表現的要求。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增強,往往會出現不考慮畫面美感的情況。對此,教師要從作業開始階段就要經常強調“線條的美感”。具體要求為:線條的弧度要有美感;線條的排列要有方向性;線條的組合要有規律。如在對蔬菜寫生時,外形線條可以體現出一點弧度,這樣描繪出來的蔬菜外形更“有型”;菜葉上的葉脈則要注意線條伸展的方向要保持一致;運用線條表現出葉脈疏密排列的規律來。
這個階段兒童應達到以下目標:運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現物體的質感及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通過美感教育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強化造型能力,幫助兒童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這個階段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有:兒童處于心理發展的逆反期。反映在美術學習中就演化成了隨心隨欲又或者以應付作業為目的,作業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這個階段,美術教師要特別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因材施教。學習態度認真、嚴謹的兒童應以鼓勵為主;學習態度不佳,甚至不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兒童,可采取“看護學習”的方式;問題兒童,則鼓勵他們認真完成美術作業,給予他們自由創作的時間和空間,并適時地對其進行引導和啟發,直到他們畫完為止。力爭使每個層次的兒童都能享受到繪畫的樂趣,不斷提高他們的造型能力。兒童可運用之前掌握的線描技法繪制畫面,同時,運用鉛筆營造出“灰”調。通過不同的“灰度”表現出畫面的空間,質感,為今后的素描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兒童畫教學中兒童造型能力的培養并不是朝日之功,需要教師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階段呈現的特點,來因材施教,讓兒童繪畫從“外形”發展成“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