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楊濤 曾璇
20世紀初期傳入中國,并逐步在我國發展和創新,美聲唱法的運用無疑是對我國聲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國許多表演藝術者在國際舞臺上的精彩演出,更有力地說明了我國運用美聲唱法表達聲樂作品的藝術水準已相當完善。
《嗓音遺址》中提到,“知道如何呼吸和良好發音的人,就知道如何美妙地歌唱。”從中我們知道歌唱的基礎是呼吸,歌唱的重點和難點還是呼吸。聲樂訓練追求的是發出的每一個音都是始終依靠在氣息上的,有通暢、流動的聲音。
在聲樂的學習中,我們運用了許多的方式去練習氣息,并用它來有效控制歌唱,我們最常用的還是以下三種:
1.丹田氣。若想使高音唱得舒服又清脆明亮,氣息支持是必然基礎,關鍵的還是氣息的位置。演唱的音越高,氣息的位置就越低,以腰部四周為最佳,以此來尋找丹田氣。我們剛開始在演唱高音時會有幾個通病:氣息上浮至胸腔,導致氣緊,聲音漂浮不定;不自覺的動脖子,導致氣息不流暢,演唱完后,喉嚨會出現干澀發炎的狀況。所以氣沉丹田,收脖子是演唱高音的基本要求。
2.橫膈膜力量。我們通過對聲樂的了解和學習,知道了正確的演唱方法并不是用嗓子歌唱,而是使用氣息。所謂的氣息,說得通俗點就是橫膈膜力量的運用。有的學者本身先天條件就很好,高音響亮而厚實,但更多學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演唱高音時總會漂浮不定,搖搖擺擺,老是會不受控制。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阿基米德提出的杠桿原理,在音樂演唱中找到一個支點,而我們的橫膈膜力量就是演唱的支點。如何尋找這個支點呢?當我們在打哈欠時就是演唱的最佳狀態,這時不僅喉嚨完全打開,橫膈膜也有一股力量在四周游走,我們要在它游走過程中找到平衡支點,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支點。
3.情感表達。演唱本身就是人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情感是演唱的靈魂和核心,而氣息則是演唱的動力。對于歌曲的演唱,必須是全情投入,在作品高潮時更需要融入情感以及運用氣息,而在尾聲時則需要先收情感,再收氣息。動聽的聲音需要運用適當的氣息來作為基礎支柱,因此,一切聲音的演唱技巧都與氣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有氣才有聲,有聲必有氣。
打開喉嚨既能擴大基音又能美化聲音。打開喉嚨是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氣和最節省的呼吸獲得動聽聲音的重要技巧。
1.“打哈欠”。我們“打哈欠”時可以使得口腔打開自然、放松,上顎抬起,口腔內的空間增大。因此在演唱時,喉嚨不要閉塞,要使喉嚨張開,再運用氣息,使聲音自如地發出來。“打哈欠”的確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這也使演唱者保持著良好的演唱狀態。在日常訓練中,我們可以用“咬蘋果”的方法來訓練打開,或者是閉嘴“打哈欠”,在閉嘴打哈欠時,口腔里的狀態是打開的、上顎也是抬起的。如果在演唱時能保持這種打開狀態的話,那我們的聲音就會是“豎的”“圓的”。
2.“微笑”。我們這里講的“微笑”并不是光笑,而是指把“笑肌”抬起來。如何抬起“笑肌”呢?“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開,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態可以使我們的喉嚨打開,以此來獲得高位置的聲音。
1.提前做好準備。演唱者如果對于作品準備不充分,就會害怕意外發生。如對歌詞不夠熟悉,就會害怕忘詞、掉詞;如伴奏未合好,則會擔心在舞臺出現錯誤等。因此,當演唱者在演唱一首生疏的歌曲或超出自己表演水平的作品時,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所以,我們有必要做好演唱前對作品的準備。
2.擁有信心。在演唱時如果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會產生緊張的心理,導致演唱不成功。因此,建立足夠的信心是克服緊張心理的必要條件。在演唱高音之前,要有絕對的信心。信心越大,心理就越輕松,對歌曲的把握就越高;反之,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緊張,對歌曲的把握就越低。實踐證明,演唱者擁有良好的信心,會緩解緊張的情緒,從而能夠沉著冷靜地演唱。
在演唱高音時,應該從氣息,打開和心理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自己在聲樂演唱中的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