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桐
一個和諧的社會,首先要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只有學會了尊重和理解,我們才能嗅到那縷予人玫瑰后的余香。
尊重,是求同存異的藝術。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義、禮、知、信”的為人原則,教導人們提高自我修養,講禮貌,講誠信,懂得尊重別人。
孔子也用自身的行為很好地闡述了尊重別人的做法。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與一個人因為“一年有幾季”的問題爭執起來,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那人卻說有三季,最后請孔子來評判,孔子卻也說只有三季。待那人走后,學生迫不及待地詢問孔子,孔子卻說,那人是螞蚱所化,春生秋亡,沒有見過冬天,你與他說四季,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信的。許多人將此與“井底之蛙”相提并論,用于諷刺沒有見識的人,但我卻從中讀出了另一個含義,即尊重別人的不同。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在認知上自然也會有差別。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別人的不同,用寬容、開放的眼光來看待他人的言行。
在我的生命歷程當中,或者說在許多人的生命歷程當中,都會扮演兩個重要的角色:孩子、學生。因此,與父母之間、老師之間的關系也就變得格外重要。在家庭關系當中,尊重貌似并不是一個常被提起的名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親子關系,談尊重似乎讓人感覺太生疏了,但實際上,尊重是一個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礎。在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家長十分喜歡替孩子做決定,莫說是小時候,即便是孩子成年之后,家長的態度也一貫如此,比如替孩子報興趣班、制定生活計劃、報高考志愿等,將工作與婚姻一并包辦的現象也并非罕見。在父母豐厚的羽翼下,孩子沒有經歷過風雨的無情擊打,卻也未曾飛上自己夢中的遼闊天空。
父母、教師與孩子之間需要尊重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尊重并非放任與縱容,亦非語氣上的平等和退讓,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尊重。如果您尊重我們,就尊重我們的興趣、愛好;如果您尊重我們,就尊重我們的情感、情緒;如果您尊重我們,就尊重我們的個性與差異;如果您尊重我們,就尊重我們的理想與意愿。讓我們活出自己的精彩,這便是對我們最好的尊重。在我們追逐夢想的時候放開雙手,在我們跌倒失敗的時候默默支持,這便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理解,是推己及人的覺悟。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說難也難,說易也易。人們之間在理解上的差異有時既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屠格涅夫的小說《白菜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村的寡婦死掉了她的獨子,地主太太知道這件事后,很是同情,便在寡婦兒子下葬那天去探望她。當地主太太來到寡婦家中的時候,發現寡婦正在喝稀薄的白菜湯,地主太太十分驚訝,她想起幾年前自己小女兒去世后,她悲痛欲絕,但這個女人卻還在喝湯。面對地主太太的質問與斥責,婦人流著眼淚說自己當然心痛,但也不能糟蹋了這白菜湯,里面放著鹽呢。地主太太聽后只是聳了聳肩,然后就離開了。在她眼中,鹽不過是一種十分廉價的東西而已,豐衣足食的她當然不會理解那一點點鹽對于窮人的重要性。“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但要真正在生活當中做到卻不容易,晉惠帝的“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雖然是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但也確切地說明了不同環境之下人們相互理解的困難。
父母、教師與我們朝夕相處,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然而,就在這樣親密的關系中,有時候卻也很難互相理解,大抵是太關心對方,總是想把最好的給我們,卻沒有想過適不適合的問題。比如在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鄰居家有一位哥哥,當年高考報志愿的時候,跟他的父母產生了很大的沖突,他的父母是想讓他報考一些技術類的專業,出來好找工作,而他卻想報漢語專業,在他父母眼中,漢語專業無非就是讀書寫字,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最后,他還是堅持報考了自己喜歡的漢語專業,如今在某知名雜志社做編輯工作。現在他與家人的關系緩和了很多,過去的矛盾已然煙消云散。然而,他卻曾有些后悔地對我說過,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如果當時父母理解他對于語言、文學的熱愛,也就不會堅決反對自己的決定,如果他當時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就會耐下心來,尋找更多相關的事實來說服他們,而不是采用爭吵的方式。
由此可見,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所見所想自然也會不同,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這樣便能體會到父母、教師的良苦用心,使得家庭關系、師生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友好。
尊重與理解是人們和諧相處的重要因素。在親子、師生這種親密關系當中,尊重和理解顯得更加重要。我們應當本著將心比心的原則,來體諒父母和教師的良苦用心,因為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見過更多的風景。而我們也有新時代的獨特風采,我覺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開創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