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娜 陳香 佟珊
十八大的以來,我市文化軟實力逐漸增強,“非遺”的傳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我市從各個途徑,利用多種手段,積極促進我市“非遺”文化“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逐漸向更深入的“走進去”過渡。
在由“非遺”文化“走出去”向“走進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在各項“非遺”文化宣傳的開展和大力推進過程中,作為主要的“非遺”文化載體的“外翻”資料出現大量的問題。首先,我市大多數“非遺”項目,并沒有相對健全的外語翻譯資料,因此給外賓理解我市的“非遺”文化產生障礙。其次,在現有的外語翻譯資料中,存在大量翻譯不準確,甚至錯誤的現象。而在相對內容比較準確的翻譯材料中又存在著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譯而忽視對文化內涵做出相應解釋及補充,從而造成外賓無法深入理解“非遺”文化內涵等的一系列問題。
二、在向作為“非遺”傳播主體的本市市民的文化深度滲透的過程中,忽略了市民的自身語言素質的提高以及對于國內外文化差異的宣傳,因此出現了市民在向“外賓”傳播自己了如指掌的“非遺”文化時出現信心不足,以及在真正跟外賓交流過程中出現一些“美麗的誤會”。
三、“非遺”本身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作為受眾群的外國人,大多數并不懂與“非遺”相關的歷史,并不能很好地了解“非遺”文化,同時,因為中外文化差異導致“非遺”傳播受限。
在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向“走進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不難發現,如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克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的隔閡。因此,針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問題,我們提出一下對策:
(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傳的資源平臺,并且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語翻譯資料。
(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術語的統一官方說法。通過高校及社會的文化和語言專家相互交流,多方推敲專業術語的準確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高度一致。
(三)豐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外語翻譯資料的種類。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語翻譯資料主要以該項目的介紹為主,隨著我市與各國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可以加入更多的相關歷史、文化的解釋及說明。
(四)伴隨著智能時代的發展,豐富的數字資源,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資源成為重中之重。而這一手段,可以克服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地域問題,可以使外國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確保數字資源中外語資料的準確性和豐富性有著重大意義及積極影響。
(五)提高我市對本市文化認知的同時,需加強我市市民對于外國文化的了解及語言素養,提升市民的對外宣傳自信心。
1.學校作為各種教育的培訓中心,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包括學生在內的市民傳播國內外優秀文化,提高市民的整體語言能力。
2.利用各種數字平臺,開放各種語言及文化課程,鼓勵市民在了解本市文化之余,通過這些平臺,了解外國文化,提高外語能力,奠定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去”的順利及深入開展。
四、進一步優化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及內容,使其克服歷史、語言及意識形態障礙,更好地“走出去”“走進去”。
(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開展之前,應該根據受眾群體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適當增加一些相關歷史背景的講解及宣傳,使受眾群不但能更好地了解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可以對中國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二)除了因為歷史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傳播障礙,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中,還需要克服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壁壘。因此,在強調我方文化滲透的同時,也需注意并尊重對方的文化,適當的對我市“非遺”的內容進行調整及改良,從而減少因為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受眾群不適以及文化沖突。
自習總書記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以來,我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績及收獲。任何一種“文化”戰略的開展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不忽略任何小問題,同時要發現各種問題的根源,積極調整并制訂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略,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順利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