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中琴
(重慶市綦江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綦江 401420)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根據我國教育結構的規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由高職、中職和技工院校來承擔。但是,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學科體系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造成了當前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用工要求的脫節。本人結合教學改革中的實際情況,對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深入實踐和研究,以期能推動對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2006 年,教育部根據國務院文件的要求,制訂下發了《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走“產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之路,學校成立由企業專家、骨干教師等組成的專業教學改革指導機構,組織人力物力對電子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形成調研報告,明確電子技術行業典型工作崗位和能力要求,進而確定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出發點,以“知識適度,能力較強”為基本要求,指導專業教學計劃的修訂。通過這一措施,實現真正意義的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對接,減少企業對新員工的二次回爐。
根據調研報告所提煉出的典型工作崗位和技能要求,按照“以電子技術職業崗位(群)需求為目標,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企業要求為質量標準”的思路,以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為切入點,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兼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以專業基礎學習領域、專業綜合學習領域、崗位能力強化領域為支撐,以理實一體化教學為紐帶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形成中,以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技能發展的循序漸進為依據,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和順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安全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等)的養成教育。在課程內容選取上,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參照,完成課程開發與設計,將崗位技能還原到教學內容中。
1.電子產品營銷崗位。
2.電子產品裝配工崗位。
3.電子產品技術維修崗位。
4.電子產品質量檢驗、調試、管理生產崗位。
1.電子基本技能:主要以電子電路基本元器件識別檢測與選用、儀器儀表使用、焊接技術(THT 與SMT)、電子電路圖識讀、簡單電路圖繪制為主。
2.電子電路裝調:主要以常見低頻電路(電源電路、放大電路、傳感器電路應用、簡單數字邏輯電路等)和射頻電路(無線電收發電路、振蕩電路、遙控電路等)的制作與參數調試為主。
3.電子產品檢測維修:包括常見家電(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和電信產品(手機、固定電話機等)典型故障的檢測排除方法與能力培養。
中職學生普遍基礎理論知識薄弱,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欠缺,學習習慣較差,但是他們也具有喜動手、好奇心、形象思維能力強等特點。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應設計以具體案例、項目、任務等為載體的學習內容,理論知識的講授應緊緊圍繞學習載體,多采用鼓勵、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務,怎樣才能做得更好。通過頭腦風暴、任務引導、分組討論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內容的掌握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小組探討歸納、學生對成果的自我展示講解等形式加以鞏固和強化。
傳統的考試以理論知識掌握的考察為核心,會進一步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新的考試形式以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為核心,側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的考察,相關理論知識考核以遷移應用為主,可以采用開卷的形式,促使學生查閱知識能力的提高。在過程性評價中,對學生在學習各個階段進行獨立考核記錄,根據每個學生的考核記錄,及時了解其各種技能掌握狀況,從而開展針對性訓練。課程學習評價考核構成主要包含學習態度(如出勤、作業、紀律性、團隊合作意識等)、操作規范、模塊考核、基礎理論、綜合考核等幾部分,每一部分占一定權重,最后形成該課程的綜合成績。
師資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對所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應當成竹在胸。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經常深入生產一線,身體力行,將自己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全面了解分析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中要害,抓住重點,深入淺出,教會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有用的東西;同時,鼓勵教師專業進修,讓成長全面的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引導專業教師參加相關職業資格培訓,提高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能力以適應教學改革。
總之,中職教學改革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電子技術也是日新月異,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同仁應更有緊迫感。只有通過打破舊模式,革新人才培養觀念,走校企合作之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才能逐步提升,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